移至主內容

執行長分享-上帝尋找悔改的人

2007/12/21 15:19
1,52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今天要談的是耶穌善用說故事的力量勸人悔改。

 在路加福音15章1至10節的分享中,似乎有一點沒結束的感覺,如果再將下一個浪子回頭的比喻加入,才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因此今天我就將這三個比喻合起來一起分享。 首先我們從一開始看,耶穌是跟稅吏(幫羅馬人收稅的猶太人官員,地位在當時等同妓女)、罪人一起吃飯,而同時在現場,有許多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就私下議論、 批評耶穌。因為在猶太習俗中,與人吃飯是代表接納,以耶穌是一個當時在許多人眼中是一位拉比,怎麼能和這些人混在一起呢?

 

 耶穌聽到了,就用這3個比喻來回應他們的批評。


首先是失羊的比喻

 耶穌說你們如果有100隻羊,要是掉了1隻,會不把這99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到了呢?找到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友人鄰居來告訴他們這好消息,並且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99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再者是失錢的比喻

 或是有一個婦人,若掉了1元在地上,那有不點上燈、打掃屋子仔細地找,直到找到為止嗎?在這裡就要說明一個猶太人的習俗,因為當婦人在結婚的時候,他的先生就會將一個髮帶送給他們當做訂情之物,而這個是用十個銅板串成一串的,如果失去了一個,就不能成為髮帶了,因此這一塊錢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當婦人找到了以後,當然是歡喜快樂啊!是一定會馬上與找朋友鄰居分享,對他們說,我那失落的錢已經找到了,你們和我一起高興吧。同樣的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因為人是重要的。

 

浪子的比喻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2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要求屬於他的那份產業,就離家了。小兒子沒多久在外把自己的財產花光,因為窮苦只好去投靠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放豬,他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肯給他。他心想,我父親有多少產業啊,我要到父親那裡去,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天起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就回到他父親那裡去。

  他父親遠遠看見小兒子回來,就跑去抱著他的頸,連連親他的嘴。我們從這個父親的舉動,可以知道,這個父親一定是天天在門口等待,盼望有一天這個小兒子可以再回到家中,而會在門口等待,是因為在猶太人的習俗中,這個小兒子的舉動是一個敗家子的行為,也就是任何人如果看到了他,都可以拿起石頭來將他打死,而父親天天在門口等待,就是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從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父親看到了小兒子出現,是相離還遠,他父親就跑出去抱著他,而這可能父親是用身體,去保護小兒子,甚至於可能已經有人拿石頭打他了,而父親的舉動;抱著、連連的親嘴,代表著保護與接納,也就是跟週遭的百姓說:雖然他犯了錯,但我已經再次接納他了,我是原諒他了。而父親在此,又吩咐了僕人,將那上好的衣服及戒指給他穿戴,並設宴款待,這些的舉動,都代表著接納與原諒,並且也恢復了這個小兒子在這個家中的地位。而這個小兒子就如父親所說;是死而復生,失而又得的。

 大兒子回來看到這一切,氣得不肯進家門。他對父親說:我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而弟弟吞了你那麼多產業,你倒為他殺了牛。父親就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的一切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耶穌面對「稅吏、罪人」、「法利賽人、文士」這2派人馬,他用上面3個故事來影響他們,用的是比喻和代入法,前2個故事是牧人、婦人去找那些迷失的人,而第3個故事是浪子主動回頭。

 耶穌藉由故事傳達,罪可分為看得見和看不見,提醒那些自以為義的人悔改。而故事的力量就在於,可以讓聽的人在故事中自己去找自己的位置,避免用直接指責的方式,巧妙地避開衝突,讓每個人在故事中心領神會,明白自己究竟在什麼位置。大兒子其實在暗指文士和法利賽人,自己以為是義人,但其實他們不願接受別人的悔改,本身就是一種罪。


 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更多的人聽進去,讓他們悔改,接受洗禮。這就是說故事的力量。

 這是三一真神共同作工,尋找、拯救、接納那些悔改的人。在這3個故事中,牧人就代表聖父、婦人代表聖靈(打掃就代表靈魂的更新),父親代表聖子。


 最後也要提醒大家,自己的位置究竟在那裡呢?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