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地基,你想打造怎樣的房子
每天早上我們離開了家,下班後我們回到家中;隨著越漸快速的生活步伐,有多久我們沒有好好靜下來看看社區中的人事物,那棵樹那堆盆栽,那張公告那些活動,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停駐並且好好欣賞。也許我們偶爾心裡面會認同那些自發性組成的社區志工,佩服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無私地奉獻去為社區做些事情。而我們遲遲沒有挺身而出為自己的社區做點什麼,也許因為我們生活忙碌,也許我們被一種現代人不管閒事也不惹事的迷思所馴服。回到家關上門,我們與外界隔離,畢竟我們對社區中所有的住戶並完全不了解,因此那也算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一來是自我的安心保護,二來我們已經很不習慣主動去噓寒問暖,因為我們並不經常性這樣做,大家彼此都帶有一層保護殼,住戶之間保持著一種禮貌性的距離;殊不知那種距離卻形成一種束縛,一種表面上的和平但卻略顯冷漠......
文/言加其
現代化快速流動的便利與日漸異化的疏離
每天早上我們離開了家,下班後我們回到家中;隨著越漸快速的生活步伐,有多久我們沒有好好靜下來看看社區中的人事物,那棵樹那堆盆栽,那張公告那些活動,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停駐並且好好欣賞。也許我們偶爾心裡面會認同那些自發性組成的社區志工,佩服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無私地奉獻去為社區做些事情。而我們遲遲沒有挺身而出為自己的社區做點什麼,也許因為我們生活忙碌,也許我們被一種現代人不管閒事也不惹事的迷思所馴服。回到家關上門,我們與外界隔離,畢竟我們對社區中所有的住戶並完全不了解,因此那也算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一來是自我的安心保護,二來我們已經很不習慣主動去噓寒問暖,因為我們並不經常性這樣做,大家彼此都帶有一層保護殼,住戶之間保持著一種禮貌性的距離;殊不知那種距離卻形成一種束縛,一種表面上的和平但卻略顯冷漠。
我們來設想一種情境,有天我家門外被丟了一包垃圾,有人看到之後也跟著這樣做,越來越多垃圾被丟到我家外面,我會很苦惱很生氣,我會貼紙條在門口警告著丟垃圾的人要有公德心,書面警告並不管用,於是我後續的解決辦法或許是自己裝攝影機拍下那些人的樣子;如果你是住戶之一,你的反應可能直覺是那位住一樓的住戶好倒楣,因為他家在角落的一樓導致有隨意丟垃圾的問題,好險我住在樓上。那如果有一天即便是住在樓上的你,家門外也開始有一堆垃圾,你會怎麼做,你或許也會貼紙條,你或許也會考慮安裝攝影機。不論是你或是我的解決方式都停留在個人層面,但如果你我有天在社區外聊天聊到彼此碰到了相同的困擾,也許我們兩個會開始一同關心這個問題,漸漸擴大後有了共鳴並且集結許多人,開始讓它變成一項社區中開始被關注的議題。
勾勒心目中理想社區的藍圖
社區營造不是一種專門用來解決社區事情的工具,但很實際的是現代人總是在碰到問題之後才開始思考。社區營造比較像是一劑預防針,它具有擴散性,因此它必須被傳遞並且感染,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課程,就是其中一個散播的途徑。手法不是洗腦式地呼喊著口號,而是一切都從心開始,課程中暖身相見歡時吳老師帶著大家拿著空白紙,寫下、畫下屬於自己的名片並且和其他社區居民介紹起自己,讓大家熟悉思考探索自己並且開始與不熟識的他人交談,使大家漸漸習慣在這個場域裡並不是制式的課程,沒有嚴肅的氣氛,不需要帶有傳統拘謹的邏輯,而是一個輕鬆的場域。正是這個練習,我看它是一個埋下種子的動作,課程結束後大家都要帶著這種友善的態度回去面對自己的社區,「從自己開始,我就是力量」,期望離開水碓活動中心後,大家都可以把這股打招呼自我介紹的動作帶回去,如法泡製地對待社區中的人事物,進而感染其他人;從小地方開始,不須花費任何資源與力氣,只有微笑的臉與和善的態度去迎接視線對上的人們。我相信那將會讓自己的生活以及與鄰居相處的氣氛開始變得歡愉,也會日漸親近。不免俗地,待大家都放鬆適應環境,課程開始帶入思考,許老師與大家談著為什麼要做社區營造?思考以下問題:我真的喜歡住在我現在的家?我家社區發生的一切事都和我有關?因此為讓我家更好,我願意做一些不求回報的付出?我也願意讓更多人加入耕耘新家園的社區工作?為什麼要思考這些問題,在在都因為那是我所居住的地方,那攸關乎我的生活並且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社區居民比誰都還要了解社區的需求,也肯定比他人都還要重視。也許是離鄉背景在外地打拼,也許只是暫時座落在那個社區,因此在心態上不認同也不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自己的故鄉,但“新故鄉其實就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社區營造可以讓公共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落實社會照顧弱勢之公平與正義,而參與營造的三個策略便是資訊平台、知識平台與參與平台;如果社區居民個人是一個點,那就必須要讓大家可以開始連成一條線,之後再交織成一個面,大家都各有所長,把大家擅長的項目集結起來就是社區自己的資源平台,由社區成員堆疊出來的本錢,才可以生生不息並且永續地經營。
課程接續,有了理念,再來補足的是實踐。連老師介紹營造社區可分為人、文、地、景、產的五大類,讓社區可以更明確針對自己的社區進行分類,涵蓋社區治安、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與產業發展的六大面向,讓社區居民可以初步地對社區自我診斷,逐步清晰的社區議題加上營造模式的百寶箱,此時想必大家腦中都已浮現社區內的人事物可以如何搭配及運用,乘勝追擊,接著上場的社區劇場陳老師讓大家耳目一新,看大家在這堂課精神奕奕,笑得樂不可支地手舞足蹈,用肢體語言展現出舉凡自己社區的樣子、心目中的理想社區、不喜歡的社區這些題目,相信大家都通過考驗,並且有所體會,社區營造可以有很多種呈現方式,原來舉手投足間,動一動就可以玩社區。這些課程都是種子發芽的過程,社區營造的理念與概念像是太陽與氧氣,社區百寶箱的分類與營造模式像在澆水,而社區劇場的帶動像是肥料,讓大家得到了理解以外的另一番新見解。
好,還要更好,並且共好
了解社區營造的精神、懂得如何自我診斷社區並且得到營造社區的百寶箱後,許老師的課程像是對前面的所有課程再次呼應並且提醒,藉由「如何舉辦一個有魅力的活動」破題,社區由來自不同地方的居民組成、大家出身不同生活需求不同、對社區的期待也不同,這是舉辦活動的困境,但轉換個角度想,這也是活動會更多元化的元素。舉辦活動的出發點可以從遺憾、圓夢、恐懼、安全的方式著手,藉由一個有魅力的活動,它吸引社區居民,它的魅力能夠成為社區居民開口訴說的誘因,以此角度想,辦活動的動力要加上活動的同時也是在累積蒐集社區內的人才資源,何況還是透過居民們自發性樂意分享的方式。最後吳老師的計畫書工作坊架構,便是從課程之初的社區營造概念,營造社區的面向手法,社區劇場的肢體表達,舉辦有魅力的活動,將其融會貫通,寫計畫書是為了誰而寫,要寫給誰看,是否寫得具代表性能透徹社區,計畫中的議題為何…等,這些都有待於社區居民將其帶回社區內開始發酵分享並且引起討論。
轉動吧,小齒輪
回到剛才的舉例,課程結束後,如果再面對同樣的問題,我想我會開始思考是不是社區內沒有資源回收機制,如果是,是否社區內可以有一個空間來實施資源回收;又或許是不是社區內有些住戶上班時間通常錯過垃圾車,如果是,是否可以集結這些住戶來一起想個方案;還是社區內公共設施乏人問津,公共空間門可羅雀,導致即便有人拎著垃圾隨意丟棄都不會被發現…等。「從自己開始,並且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只要我真心為我的社區好,只要我開始喜歡我的社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