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博文/嘉義縣報導)台灣校園霸凌問題嚴重威脅學生的人身安全及心智發展,孩子能否安全且安心的在學校上課,已成為每位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受教育部委託,於今日在該校舉辦「防制校園霸凌個案研討會」。現場各界實務專家、政府代表就專業領域深入探討霸凌問題,其中「網路罷凌」也引發不少討論。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曾淑萍助理教授指出,據研究顯示,網路使用頻率與網路霸凌的發生有關,在7,804的有效問卷中,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二年級有使用網路的學生高達88%,顯示台灣國中小學生網路使用頻率相當高。「當現代人對於網路依賴程度越高,利用網路來施行不法行為的事件也日漸頻傳。」曾淑萍說,加害者甚至藉由網路「高匿名性」的特點,在網路上對霸凌受害者不留情面地侮辱、諷刺等,造成霸凌受害者嚴重的心理創傷。
「網路具有高度隱密性,上網位址及身份不易被追查,青少年普遍會忽略法律規範,在網路世界中擺脫道德束縛。」曾淑萍建議,相關單位應利用電視媒體等提供不同網路霸凌案例,並導正學生以為網路可隱藏身份的錯誤認知,例如警惕其實可追蹤IP位置,查出不法行為的加害者等。
中正犯防所所長鄭瑞隆舉例,北部某高中兩位男同學在網路部落格互相「嗆聲」對罵,後來相約校外公園進行談判,過程中發生語言及肢體衝突,連其他前來調解的同學也紛紛加入「戰局」,逼得其中一方只好下跪道歉,其過程更被同學以手機錄下,放上網供點閱瀏覽。鄭瑞隆指出,當前台灣風氣瀰漫著「語不驚人死不休」、「重鹹重濕」的文化氣息,許多人在網路上會有過度激烈或逾越正當言論尺度的的語言,藉此引起更多網友留意,導致某種想法或氣氛傾向越來越強烈,當溫度提升到要爆發時,就可能從網路延伸至現實生活。
「網路霸凌較少單獨存在,通常與肢體與言語霸凌有密切關係。」鄭瑞隆說,網路霸凌的特徵,是把網路當成對他人施以霸凌的平台及管道,或透過網路號召,動員附和者採取集體行動,並對特定對象施予霸凌行為。鄭瑞隆也提醒,現在最流行的Facebook、Twitter、Plurk等,都可能出現「贊聲」的情形。
中央警察大學林滄崧助理教授也提到,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與輔導並不能僅針對霸凌者與被霸凌者,更重要的是如何打破由霸凌者發動、或在校園與教室裡自然生成的霸凌情境。另外,中正大學犯防系林明傑副教授也提出對於營養及治療等建議。林明傑指出,Omega-3(多含於深海魚油)可大幅改善焦慮症、躁鬱症、精神分裂、過動症等。鈣鎂片可改善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等。而維他命B群則可使人樂觀有信心,幫助減少偏差或犯罪行為等。接著,中正犯防楊矚銘助理教授也提到父母的管教方式,對於子女是否出現偏差行為極有關聯,學校及社會教育也需擔任共同輔導的角色,避免小團體間的次文化對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產生增強的效果。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