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院「機師」流金歲月
記者田一葳/南華大學報導】南華大學哲學系主任尤惠貞年少時期,曾經跟著從事電影院「機師」的母親,走過一段 「台灣老戲院的流金歲月」。
尤惠貞將記憶拉回民國30-70年代,當時她的母親從事運送電影膠卷事業,那時的職稱為「機師」﹝閩南語﹞。台北有電影租借公司,各個廠商要去招標每部電影,因為電影的膠卷是跟廠商承租的,所以每區的每部片都有它自己的行程與時間。
尤惠貞是東部人,在東部鄉下電影院播放的帶子,都是由招標廠商的機師去送電影膠卷。有些電影院甚至沒有播放師,這時「機師」也就要擔任播放的角色。
誇張的是,有些日本片或是外國片需要機師或播放師配音,外國片當時還沒有翻譯與中文字幕也沒有配音師,所以機師與播放師就要扛起這個角色,他們就是當場照著劇本念台詞,就算聲音不搭、口齒不清或是很多其他不同問題,當時的觀眾也都不以為意。
台灣早期交通不發達,「機師」必須在一場電影院播完後,準時的將膠卷送到另一個電影院,即使颱風來襲火車停駛,也必須風雨無阻的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送達,而且膠卷很容易潮濕發霉,必須用很多個麻布袋分裝起來,每袋都有一定的重量,在運送上也就會變得比較吃力。
「那個年代經營電影院真的很辛苦」,尤惠貞形容說,早期電視沒那麼發達,要宣傳一部新的作品必須動用很多人力資源。 「機師」也要負責到處口頭宣傳與張貼海報,電影院大門的宣傳大看板與宣傳車上的宣傳照,都是請專業繪畫師傅製作。
那個年代不時會有一些混混或是惡劣人士,闖入電影院看「霸王片」。
有一次幾位混混前來電影院,還很理直氣壯的和售票員說:「我要進去找人!」結果進去十幾分鐘,都還沒看見他們出來,剛好其中一位混混是尤惠貞的小學同學,她忍不住一個箭步跑過去,見他們直接坐在位置上看電影,她問:「你們找到人了嗎?如果沒有看電影可不可以先去買票,我可以算你半價,或是請你出去。」那些混混當場愣住,原以為可輕鬆過關卻沒想到踢到鐵板,之後就沒人敢隨便闖入戲院了。
「我最難忘的畫面是,小時候颳颱風時,全家總是集中在戲院的舞台上點著蠟燭邊聊天。」尤惠貞當時覺得很有趣,但在肩挑全家重擔的母親心中卻不這麼想,因為颱風天沒生意做了,哪開心得起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