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為枳 談台灣的綠領就業
圖/能源局與1111已連續兩年合作綠能就業博覽會。(照片取自活動網站)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橘逾淮而北為枳」,是每當引進國際上新興環境治理概念時,最令人擔憂的狀況。而台灣「綠領就業」(Green Job/ Green-Collar Job)的推動,因著「將綠領就業窄化成綠能就業」、「欠缺綠能就業與能源政策的回饋」、「濫竽充數的綠能就業機會」等三重落差,正面臨此危機。
被窄化與濫竽充數的綠領就業
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定義,所謂的綠領就業是指在「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以及「保護生態系統」四大領域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因此綠領就業並不會受到產業類別、企業型態或是城鄉發展差異所限制(*1)。因此在德國從事住宅節能設計,或是在台灣從事太陽能光電板的製造,甚至在哥斯大黎加從事森林保育巡守,均是屬於綠領就業的類別。但在台灣,綠領就業卻被狹義窄化為僅剩「綠能以及節能產業」而已。
爬疏公部門於這兩年針對「綠領就業」的實際推動措施,卻發現其唯一採用了「Green Job」一詞的行動,是經濟部能源局自去年起委託人力銀行業籌辦「綠能就業博覽會」。該就業博覽會中,不僅將綠能就業譯為「Green Job」,象徵著台灣對綠領就業的誤解,若再仔細分析此就業博覽會中所提供的職缺分配,可發現其連「綠能就業」的功能,都極難達成。
以其專屬網頁中提供的相關職缺進行分析,則可知其綠能就業的範疇,雖包涵了太陽能電池、LED照明、風力發電、生質燃料、能源資通訊、氫能與燃料電池、電動汽機車、冷凍空調、能源服務以及其他等十大類,琳瑯滿目的涵括了跟能源供給與需求有關的就業機會(*2)。但若就各職缺數量進行分析,卻發現其號稱7572筆的職缺資訊中,有高達4465筆職缺資訊是屬於「其他」此分類。而若細究「其他」此分類中提供的職缺資訊,則見其根本跟所謂的綠能就業毫無關聯性。
雖然會實際赴博覽會設置攤位的參展廠商,均屬於太陽光電、LED照明等九大類產業,但檢視其所提供的職缺數量中,儘管太陽光電產業職缺數量高達500名以上,只可惜其中多數也是濫竽充數,並非從事太陽光電的製造。例如列於太陽光電類別中的A廠商與B廠商為例,其雖釋出多達369名以及91名的職缺,但實際上A廠商提供與太陽光電有關的工作機會僅有30位,其餘多是傳統的製程工程師(*3),而B廠商則是離譜到連一個太陽光電的職缺都沒有提供(*4),還有廠商將觸控式面板製造人員亦列入。此般名不符實的狀況,都將削弱綠能博覽會的功能。
但既然主辦單位為能源局,其更需要從能源政策的需求上來進行思考。能源管理法修正案於2009年通過後,各產業需依循能源使用評估原則,需遵循能源效能標準(*5)。照理而言,應該會因此創造極大的能源服務業以及傳統產業在能源管理人才上的需求。但從此次綠能就業博覽會看來,提供節能服務的能源服務業總數僅有18名,甚至許多接受能源局委託的輔導單位,根本未參與博覽會或提供就業機會(*6)。而傳統產業的能源管理,更未被列入此次博覽會的範疇。此舉均意謂著此法於後續推動時,將面臨人才量能不足的情形,弱化節能成效。
流失中綠色就業契機
從綠領就業的角度,觀察此綠能就業博覽會,顯見台灣的綠領就業的推動,存在著前述的落差,而現在卻也是台灣弭平前述落差的最好時機,可惜官僚體系似乎無法掌握住此機會。
以行政院甫頒布的「產業發展綱領」為例,其試圖擘畫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展方向,並將「創造就業」以及「環境承載」列為未來產業發展原則。如其指出「產業發展應重視人力資源與就業創造」,亦強調「產業發展應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資源等議題,考量節能減碳、提升能源效率與環境保護工作;既有產業用地再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7)若要兼顧前述兩項發展原則,則推動真正的綠領就業即為必要的策略。
惟其發展規劃中,雖於農業方面喊出「引導農業從生產朝向生活產業發展,重視農業對環境貢獻之多功能特性,推動因應氣候變遷產業調適政策及發展節能減碳之高綠能產業,促進農業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為未來的重點發展策略,但未能提出適切的配套政策工具,引導小農有機耕作成為台灣農業真正的主力,符合綠領就業的原則。而在工業上,其提出將以「致力推動產業綠色化,運用研發創新、人才培訓(育)與投資最佳節能技術設備之手段,提高全產業能資源生產效率。並因應國際趨勢,發展綠能產業」為重點策略,但負責執行此策略的工業局,卻是屢屢阻擾能源稅等配套法令的制定。
圖/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四處推廣居家與社區綠建築的改造方法,是台灣綠領的代表人物。(照片由台達電子基金會提供)
隱形的環保署與勞委會
台灣綠領就業被窄化為「綠能就業」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環保署與勞委會在此實質政策倡議與推動上的缺席。
如前所述,綠領就業中除了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外,「減少原物料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以及「保護生態系統」等,都與環保署的職掌相關,不應在此缺席。
以德國環境部為例,其既曾於於2008年十月發表的「產業生態化政策- 創新、成長與就業的永續政策」(Ecological Industrial Policy- Sustainable Policy for Innovation, Growth, and Employment),以環境主管機關的立場,提出藉由採行生態稅、鼓勵環境面投資、環境標準的加嚴等策略,達到產業生態化,創造新的就業機會(*8)。
因此環保署若欲在推動綠領就業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則應立即檢視該採行何類政策工具,以擴大企業在環境面上的支出。「使廢棄物產量與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此層面上,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時台灣環保支出共約1,242.6億元,尚不及國內生產毛額(GDP)1%(*9)。然而OECD國家的環保支出比例多高於1.2%以上(*10)。顯見台灣的政策工具以及環境標準的設定尚無法創造足夠的誘因,促使各產業重視傳統的環境污染防治部門的重要性。
而在降低物質耗用此新興綠領就業領域上,當OECD推動永續物質管理的概念、發展指標衡量各國物質使用效率之際,環保署卻屢次僅以「資源回收」、「減少廢棄物」作為對此新興概念的回應,顯然有所不足,更平白錯失創造綠領就業的機會。
在勞委會方面,創造長久穩定且合宜(decent)的勞動條件,本就是其職掌,而這也是綠領就業的重要原則。以國際勞工組織為例,其於2008年起便積極輔導各國推動綠領就業相關計畫,包括協助智利分析綠建築的就業機會、印尼自然資源管理與能源效率提昇的綠領就業機會等(*11)。其亦於去年發表一份「綠領就業的工作能力」(Skill for Green Jobs)的報告,以歐盟為例,分析各類既有職業在邁向綠領就業的過程中,需新增添的能力,如工業設計師需學習生態設計的知識,水電工接受再生能源的培訓,成為住家太陽能板安裝師等(*12)。
反觀台灣,從勞委會主辦的各類就業博覽會以及職業訓練的內容中,即可知其政策規劃中,從未思考綠領就業對台灣勞工的助益。而其未就太陽光電業以及LED製程中各類新興化學物質的使用,所衍生的潛在職業安全風險提出新的規範,更見其未能負起擔保綠能就業符合綠領就業原則的基本角色。
「對環境有益」以及「對勞工無害」是綠領就業的基本原則,但當此兩原則的主管機關都在整體綠領就業政策規劃中缺席之時,台灣的綠領就業自成不可及的夢想。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http://www.ilo.org/global/topics/green-jobs/lang--en/index.htm
2. 本文中所指2011綠能就業博覽會職缺之數據,均為7月4日所統計。
3. A廠商能就業博覽會徵才資訊一覽表。
4. B廠商綠能就業博覽會徵才資訊一覽表。
5. http://law.moj.gov.tw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