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便秘、憂鬱的人老了可能患帕金森氏症

2011/04/11 16:38
3,328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圖說: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許永居醫師表示,從腦部斷層掃描途可看出,罹患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腦深部已萎縮。

(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行動及肢體退化的慢性疾病,與神經學上其他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俗稱失智症)、漸凍人等,同屬於神經退化疾病,其共通點是退化得很慢,初期不易發覺。以台灣地區為例,60歲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率為2%,且年紀越大罹病的比率就越高,臨床上觀察發現,便秘、憂鬱症或是半夜會起來大吼大叫的人,老年後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竟相對較高!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永居表示,此類的患者屬於蓄發性,加上帕金森氏症罹病初期並不會影響生活作息,且常與憂鬱症、失智症等疾病混淆,等到手抖到無法寫字、拿碗,甚至是經常跌倒後才就醫,往往都已是癒後狀況不佳的第三期病徵,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

  一般而言,帕金森氏症分為五期,第5期為末期,患者不但無法站立,嚴重者甚至連翻身都困難,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永居表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狀從外觀就可明顯看出,包含手抖、走路不平衡、習慣往前衝、小碎步…等。來到門診的病患家屬因為發現家中長輩常走路跌倒甚至撞壁,不放心才來就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帕金森氏症初期會有身體逐漸僵直伴隨腳痠、背痛的情況發生,許多人因此求診骨科接受手術治療後仍未見改善,才到神經內科問診,但此時,病症都已進入第3期,藥物治療的效果也不如預期的好。

  帕金森氏症屬於一種神經慢性退化的疾病,由於生活機能逐漸喪失,許多長輩抱著「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或是「不想成為麻煩」的逃避心態,加上不想與人互動,久而久之封閉自己,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張育誠指出,帕金森氏症常與其他的疾病混在一起,包含面部表情少就以為是憂鬱症、語言與行動不再靈敏就以為是失智症。帕金森的治療除了藥物的遵從性外,家人的心靈上支持與陪伴更加重要,包含陪他聊聊天、做伸展運動…等。

  目前國外流行在家中豢養寵物,由長輩照料並與寵物互動,臨床上發現這樣的確可幫助減緩老化的速度。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 任張育誠 醫師提醒,透過豢養寵物的過程,可達到肢體運動及語言的訓練,同時可以增強長輩被需要的感覺,進而提升自我肯定。但要特別注意為寵物設置的空間與物品規劃,因帕金森患者比較容易跌倒、走路小碎步等,因此,應盡量避免在地上擺置寵物碗,以免長輩踢到而跌倒。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