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莊客談
苗莊客談
壹﹑緣起
許多客家友人都曾好奇的問為什麼我會到客莊來?尤其當他們知道我這個客語程度連三歲「細孲仔」都比不上的「福佬人」還教細人唱山歌時,瞠目結舌的訝異神情,還真不是我這一枝「生鏀的」禿筆所描寫得出來的﹗不錯﹗我到客莊來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生活自由不願受韆拌的我原本就喜歡大自然的景緻,愈是自然、愈是古樸,我就愈喜愛,對於那些人工構築的所謂巧工勝景我是不屑一顧的。古人有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我雖非仁者,亦無所謂之智,但是我卻和他們一樣偏好山水。
當我還在台北林口服務期間便曾數次單騎環遊台灣,飽覽上蒼為我安排的豐富盛宴。真正和苗栗結緣是在四年前,我單騎誤入大湖鄉境,卻意外的感受苗栗鄉下如田園般的山水之美,當日中午在法雲寺小憩,也領受到寧靜安諡的宗教氣氛,一片清靜無染的心田不由頓時浮現;而且一掃過去對苗栗的壞印象而漸生好感(在此之前我認為苗栗是個不祥之地,因為火車相撞﹑飛機失事﹑高速公路大車禍都發生在這裡。)
一直到兩年半前,在偶然的機緣下認識了清海無上師,並在無上師雜誌裡知道了有一所迷你的鄉間小學—瑞湖國小,於是我便找了空閒的一天造訪瑞湖,乍入四湖村只見兩旁金黃色的稻浪隨風搖曳,這是我童稚中熟悉的景象,所不同的是蜿蜒的矮山點綴著稀疏的住家正冒出點點的炊煙,而西湖溪潺潺的流水聲發出清脆的歌聲似乎是在歡迎我這個異鄉的遊子。
一到瑞湖校道,只見兩邊竹林夾道,路旁的扶桑花正含苞待放;一進入校園,但見蓊鬱的小山將校舍環抱在懷,好一個清靜無染的鄉間小學,這不正是我夢中心儀的理想學校嗎?隔天一北上後就迫不急待的徵求兩校校長的同意,在他們同意後我就趕快填寫外縣市調動表;在調動表中我只填了一個志願—瑞湖國小。
貳、初入苗莊
在確知我調入苗栗後,我便束裝並整理私人東西,在朋友及同事幫忙下告別了任教七年的林口國小,浩浩蕩蕩的向瑞湖出發,滿載的小卡車終於在三個小時的顛簸後到達宿舍;隔壁阿婆看到有新老師搬到宿舍,很親切的來問好,可惜她說的是客家話,我一句也聽不懂,這時恍如置身國外,只能以微笑答之,所幸同行的 鄭老師是美濃客家人,好不容易溝通了半天才知阿婆的意思。這時我才真正警覺到這是道地的客家莊,而且所謂客家話還不只是一種而已。
初到四湖雖然語言上並不能隨意溝通,但是因為我並不多言,也不好奇,所以在生活調適上也就較不成問題。開學後我被被分配擔任六年級導師,全班只有八名學生,這和林口每天要面對三、四佰名學生相比(在林口國小,我擔任音樂科任),在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上都減輕了很多,班上八名學生中有七位客屬子弟,一位道場沙彌,上課之初學生喜歡用客家話來取笑老師,故意問我:「老師,你是『細賴仔』,還是『細妹仔』?」對客家話一竅不通的我隨口答道:「細妹仔」。答完隨即引來這群寶貝學生的哄堂大笑聲,他們樂得到處去向人宣說我們的新男老師說自己是『細妹仔」,這也是我到客莊後在語言上鬧的第一個大笑話。
參、客家人一瞥
進入客莊數月後,我漸漸的發現客家人和時下的其他族群有著截然不同的習性:
一﹑客家人個性比較保守、溫和,遇到不如意事較會忍耐,不會以激烈手段來反應。
二﹑家族力量較他族仍有很大影響力:在本人接觸的客家家庭中,多數外出工作的青年人不管是否在外購置房屋,最少兩個禮拜要回家省親乙次,尤其在農忙時期更是一定要回家幫年紀較大的雙親,這在現今的社會恐怕也只有客家莊才存有這種現象!
三﹑勤儉刻苦的民族性:客屬祖先經過數年的流離遷徒,才選定『近山皮」的地方安定下來,其流離失所的慘狀不斷在口口相傳中一代一代的延續下來,所以養成客家人節儉的天性,一分一釐絕不輕易花費便成了客家人的註冊商標,在客莊中只要有空地,一定會被阿婆們圍上籬笆開闢成菜園以減輕家中支出的負擔,客家人勤儉刻苦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肆、與山歌結緣
初到客莊最使我訝異的不是古色古香的伙房屋,也不是近似慳吝節儉保守的民族性,而是聽不到代表客家精神的客家山歌!有客家人的地方一定有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原不只是客家人平時休閒的一種方式,嚴格的說,客家山歌是客家生活的直接顯現,客家山歌的內容涵蓋整個客家人一生的生活,所以如果要了解客家文化的神髓,非得深入探討客家山歌不行。
在到客莊之前我曾數次聆賞客家北管戲及 賴碧霞 女士國家音樂廳之演唱會,對客家山歌早就留有深刻印象,尤其是電視上偶有播出客家姑娘上山採茶所唱的山歌時,那種嘹亮又悠遠的嗓音更深深的吸引住我,我直覺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我相信這絕非一般泛泛之輩所能創作出的曲子!
但是伴隨我到四湖的不是喜躍,而是滿懷的失望和沮喪,在客莊偶有菜車經過方能一聞那瘖啞吵雜的流行唱腔的山歌,既非古拙天成的真摯之聲,又無高度藝術修養的唱法,將客屬祖先留傳下來的瑰寶破壞無遺,聞之真令人心酸。尤有甚者,年青一代的「後生人」會唱山歌者已寥寥無幾,山歌似乎已被埋進歷史的洪流而成為一息尚存的餘燼而已。這到底是誰的錯?難道所謂科學的文明和物質生活的提昇勢必犧牲掉人類文化的精髓嗎?這也難怪整個人類的生活愈來愈走向於機械化和呆滯的步調,人們發明電腦是想減輕人腦的負擔,但是事實上愈多所謂文明的發明帶來的卻只是更忙,忙!盲!茫!以致喪失了人們原就具有的心靈自由的空間!
山歌也和其他傳統的老古文化一樣,受到所謂追求科學文明者所唾棄而漸漸式微,到客莊後我再也聽不到記憶中的天籟之音,一般所謂有辦法的村民都遠渡他鄉去求發展,山歌不再是他生活的一部份,而只是他酒足飯飽後的餘興節目。所幸還有一群有識之士,致力於老古文物之推廣及整理。在七十九年的一次客家山歌研習裡我學會了幾首山歌,回到學校後我就用這很不標準的口音教學生唱「思戀歌」﹑「十二月古人」、『桃花開調』,及『十八摸』這幾首歌,而學生的反應卻是出奇的熱烈,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說起我能勉強學會這開頭的幾首歌,都是得力於師專時代所受義大利歌曲的訓練;在學義大利歌曲時都是靠頭腦的強記,雖然不知道歌詞確切的意義,卻也唱得很像有那麼一回事,所以學起客家歌來,也就簡單多了。一般客家山歌都是以四縣發音,而四縣的語音對我來說就像是國語和閩南語的混合體,加上歌詞都是以國字寫出,所以也就沒有太大的困難。在初學客家山歌時所遭遇的最大問題就是苦無歌譜,手邊有限的幾首歌已不敷滿足我學習的慾望,所幸八十年 賴碧霞 老師至銅鑼教山歌研習,總算才擁有第一本客家山歌教本,在這次研 習裡賴 老師以她圓熟的嗓音教唱了差不多有二十首的山歌,包括小調、平板、山歌子、老山歌等曲子,研習一結束我會的山歌就突然增加了許多,曲目也豐富了不少!
在八十一年元月,學校申請傳統藝術教育客家山歌研習獲得補助款,在本校設立客家山歌組,商請黃春芳、劉松英、賴仁政等老 師到校 教授客家山歌,學生 和本校 老師都獲益匪淺;尤其 賴仁政 老師幽默的教學更鼓起了原本陷入低潮的學生情緒,並在八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參加銅鑼、文山、栗林、瑞湖四校在苗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的客家民謠聯合發表會,演出當晚不只座無虛席,兩旁走道還站滿觀眾,尤其四湖的鄉親雇車前往參觀的不下二百人,客家民謠終於在四湖社區激起了迴響,贏得了苗栗縣民的肯定。
在近兩年接觸客家文化後,對客家之種種才稍有些認識,在此提出幾點淺見,或許可做為有心從事客家文化教育工作者之參考:
一﹑山歌界門戶觀念有礙全面水準之提昇及普及:到苗栗近兩年的時間中接觸了 許多 教授山歌的大老級人物,我發現在有意、無意中他們彼此會互相排擠,不是說他人的教學方法不好,就是說他人走的路不對(有人堅持傳統式的山歌才好,有人堅持改良式的才對),當演出時刻意排除對方常唱的曲目,而且儘量在演出前不洩露自己演出的曲子,使對方摸不著門路。其實這種「祖傳秘方」式的山歌是發展的最大拌腳石,如果要推展山歌,非得排除這種自私心理不可。
二﹑山歌曲譜之整理及出版付之闕如:在演出中伴奏的樂師常常會因為不熟識演出歌曲而無所適從,其實這種困難是可以克服的,雖然客家山歌只有曲牌而無固定歌詞(尤以山歌仔、平板等大曲最為明顯),演唱者常要有隨詞改譜的能力;但是如果將演唱的架構寫出,也將有助於伴奏樂師和演唱者之間的配合;山歌的演唱雖不須要像西洋樂隊般的有完整的總譜、分譜,但是簡譜卻不能免,否則不搭調的情形仍會時常發生。
三﹑山歌歌詞之淨化問題:在本人接觸的許多不唱山歌的客家人中,多數都說山歌歌詞有甚多不堪入耳之詞,聞之不由使人起雞皮疙瘩,所以要推廣客家山歌,尤其是國中、小階段學校的山歌歌詞一定要經過篩選或淨化,才適合兒童的演出,否則就無異於加速摧殘民族幼苗了!
四﹑客家童謠的教學有待努力:在童稚的心靈中,童謠是最自然最口語化又最具影響力的一種兒童文學,它不只從內容中教導兒童為人、處世、而且還教孩子認識許多方言詞彙,在童謠中有音樂性的唱誦,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是未來孩子們發展的基礎。可惜的是現代的師長、父母不再重視童謠的教學,代之而起的是A、B、C、是電腦、是珠算、是才藝班;剝奪孩子們快樂童年的時光,使得年紀小小的孩子就會說:「哎!真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想一想!我們在他們那種年齡,那裡曉得無聊是什麼?客家人有許多噲炙人口的童謠,而這些童謠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比之課本更具有吸引力,當我們在空閒之餘何不教教孩唸唸童謠,唱唱童歌呢?
五﹑政府應出面做文化整理工作:到苗栗近兩年的時間中,因為要解決語言方面的問題,所以認識了中原週刊社這個組織,同時也對這種私人的團體卻負起整理客家文字的重責大任而感佩不已,他們著手編印了許多的客家教材、出版了客家詞彙,並且在六月發行客家字典,如此的大魄力真是使人肅然起敬,但是容我們深思:『影響如此長遠的編典工作我們的政府機構是不是早就該做?』『如果政府主管機關無意(或無力)做這種文化工作,是不是該在人力及財力上給予協助?』私人機構的人力、物力原就有限,而將這種影響後世子孫的文化傳承工作交由民間小團體來做,也就不由得讓人為我們的子孫捏一把冷汗了!
客家文物(客家山歌)也面臨到同樣的問題,如果由政府在大學成立一個系所,專門負責該族群文物之收集研究、發揚、推廣、及出版的工作,那麼才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累積更多的成果,以使文化的傳承能綿延不斷的持續發展並茁壯,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所樂觀其成的!
伍、尾聲
在 林子淵 先生所創作的「我自遠方來!」一曲中唱道:「我自遠方來,萬里關山一重重,今將何處去,滄海茫茫何處寄蹤?問行雲,託流水,江山無限難得舊時容;但見行雲過雁從此去,再入夢此情也係空,含淚轉頭行一遍,日落寒山,再聽半夜鐘!」在這首曲子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對故園斯土的眷戀和即將遠去他鄉的錯蹤復雜的愁緒。現代的客家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內心的感受大概 和林 先生並無二致,對於往日的種種,取又取不得,捨又捨不掉,哎!只有託付於行雲和流水,向遠方的故土獻上一份思戀的情意罷了!
我衷心的期盼於今日眾多新生代的客家人,都能有「滄海茫茫無處不可寄縱」的自信和豪情,而不是「滄海茫茫何處寄蹤」的迷茫和悲淒!
註:此為近20年前舊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