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學盲目的國際化?

2011/02/15 19:29
3,744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學校盲目的國際化?

    近年來越來越常聽到「某某學校積極國際化」或者「某某學校外籍生比例提高多少趴」,好像「國際化」已經成為「優秀」的代名詞。但是真是如此嗎?事實上,國際化應該只是成為「優秀」的要素之一而已,並非首要目標。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專院校標榜國際化,為了吸引更多外籍學生,更祭出豐厚的獎學金努力招生。然而,招來這麼多外籍生,就是我們國際化的目標嗎?國際化的目標應該是促進文化交流、學術交流、提昇大學素質才對,但是外籍生越多,學校素質就越高嗎?還是只是「評鑑」上能得到較好的結果呢?

   

最近外籍生鬧事的事件引起很大的風波,除了2010年3月多政大宿舍發生「政大外籍男生酒醉侵女舍 僅記過學生氣憤」事件,台大「外籍生侵門踏舍」事件更是引起學生眾怒。就這兩件事來看,除了校方在增加外籍生的同時並未留意外籍生的管理,在事後處理上也未能符合「公平適當」的要求,可見其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次,獎學金的誘因雖然是許多大學吸引優秀學生的要件,如國外的許多知名大學有提供這項待遇,但獎學金不應該作為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要吸引優秀的學生最重要的就是,那所大學本身必須要是優秀的。許多外籍生來台灣的主因,卻是豐厚的「台灣獎學金」,獎助金額為每月兩萬到三萬元不等。雖然這是政府吸引人才的美意,但是事實上,由於台灣的大學在世界排名上能見度不高,所以真正優秀的學生是不會選擇來台灣的,而來台灣的學生還可以領走豐厚的獎學金,其數額與條件甚至比僑生與在地優秀學生多很多與寬鬆許多。那麼,我們吸引這麼多外籍生來台灣,到底有何目的呢?此外,最近教育部推出「深耕東南亞計畫」,立報的「幼稚!貪財!沒品質!大學教授唱衰」新聞中提到教育部期望2014年能招收1萬7千5百名東南亞學生,豈不是一項大型的國際化計畫!然而,此政策欠缺妥善規劃與思考。許多教授表示,教育部不了解東南亞、沒有調查當地需求、缺乏完整配套(如外籍學生簽證問題),而且並未符合國際趨勢,由於台灣和東南亞沒有邦交,台灣的學歷並不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承認。再者,台灣學校本身國際化程度不足,許多課程沒有英文授課,即使有授課,也常常是中英交雜,而中文課程不足也使外籍學生得被迫用不熟悉的華文來學習。也就是說,台灣很多大學根本還沒有準備好!但教育部的教學評鑑既然很重視國際化這塊,許多大學國際化基礎尚未發展成熟,為了良好的教學評鑑,只好找最容易的指標來做,那就是「引進大批的外籍生」但是,這些外籍生的素質為何卻沒有清楚的標準。如此一來,不但沒有達到提昇教育品質的目標,反而還打造了「來台灣玩,可以拿錢還能混學歷」的壞口碑。

    有學校表示,高等教育中心近幾年來極力推動高等教育評鑑,但此評鑑的制度不夠完善。國內的大學評鑑,偏重於資源、教師素質、課程、設備、教學策略與研究成果產出等方面,有關學生學習成果以及學生實際行為表現的評鑑卻很少。例如,即使外籍學生很多,但到底對開展學生國際觀程度有無影響,卻很難得知。大部分情形是,即使學校裡有很多外籍生,外籍生與本地學生卻少有互動。一百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實施計畫」所列舉評鑑項目中,在「校務治理與經營」有提到對於國際化的訴求。「…並且,學校為強化教師之國際學術合作和擴大學生國際視野,能推動雙向之國際交流活動……在國際化已成為高等教育重要課題之趨勢下,學校能規劃統整性之國際化方案,在教師方面,能促進雙向之學術合作與交流;在學生方面,能開設並辦理國際化相關之課程與活動,包括提供國際學生進修管道及輔導,以及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學習活動等,都能有效達成強化教師之國際學術合作和擴大學生國際視野之目標…」顯然國際化有很多種管道,除了定期讓外籍學生來台,還有聘用外籍教師、派優秀的台灣學生出國交流、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等,台灣的大學不應該只重視外籍生交流的數目!

筆者認為,如果要真正的國際化,應該先提昇本地大學素質,欲提高國際化程度,也應從提昇本地學生國際觀與以校內國際資源籌備完善為目標先著手,而非盲目利用國際交換生數目來提高國際化數字,才能提高國際大學排名與國際能見度,往後才更容易並實質的達到與國外優秀大學交流的目標,並毫不費力的吸引更優秀的外籍生吧。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