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如何正確看待並解釋歷史事件!(二) 轉貼三個故事 文/余曉平

2011/01/16 18:36
1,729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如何正確看待並解釋歷史事件! 轉貼三個故事 文/余曉平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74839

第二個故事的新頭殼看待歷史事件: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人生是美善的因此,總希望一切事務順利美滿。

然而,在人類進化的歷史中,我們卻看到人類必須非常努力,方才得以享受生命的成長而這種過程,有相當的比率是以犧牲了其他同類來獲得。悲乎?!

寫下第二則故事的評論者,我個人相信,必是個樂觀主義者,也必是對人性充滿信心的人,所以也必定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

就先從民族意識型態的角度開始吧:

如果,案例二要討論的是,歷史上統治者對人民的重視,那麼,在中國循環不已,亂治交錯的歷史中,個案多如牛毛。試舉一二:

 

大禹登上帝位後,有一次看見犯罪之人,就傷心的哭了起來,左右問其原由,禹說:“堯舜之時,民皆用堯舜之心為心,而予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四千年多前的禹,見民心渙散,因生活獲罪,深感內疚,認為自己沒有當好這個首領,於是自責。

再則,禹訓戒其子弟:“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樣子的態度,豈會欺負人民?

因無實體文書流傳,夏朝不為西方歷史學者承認。那麼約三千五百餘年前,留下甲骨文的商朝,也有下例:

商滅夏後,湯布告天下,安撫民心,史稱《湯誥》。湯深刻的檢討了自己的過錯,說:“罪當朕躬,弗敢自赦,惟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此後,適逢商連年大旱,五穀不收,負責宗教祭祀的大臣說,要用人做犧牲品來向上帝祈禱求雨。於是,湯“剪髮斷爪”,身為犧牲,禱於桑林,“以六事自責”,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敬,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民大悅,雨亦大至。

念念在民,視民如親,這就是儒家論施政的主軸!

如果談論的是法律的公正性,那麼,約兩千三百年前,商鞅變法留下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史例,及約一千年前,包拯鍘駙馬爺+,深入民心的故事,都說明用法治世在中國的成熟性。

不過,這種比較法,只不過滿足了我提到的:“以己長,對他人短。”的自我虛榮而已。畢竟,看歷史事例,如果僅從事件本身來看,獲益有限。

因此,換個方式來看第二案例:

 

首先,我們要認知,近代德國的統一,便是在威廉一世手上完成的。並且,是以民族國家的型式展現出來。在這之前日耳曼民族主要是以氏族部落的方式,分散而鬆散的結合在一起。19世紀30年代起,歐洲民族主義思潮風起雲湧,以普魯士為主體,統一整個德意志的構想開始滋生。但,德意志統一阻力重重,由14世紀的《黃金詔書》和17世紀的《威斯敏斯特和約》確立起來的,德意志邦國林立的格局根深蒂固。而且,周邊的大國都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出現在它身畔。更重要的是,教廷影響力的深遠,不僅授與各小國管理者權力(君權神授),也宰制著人民的思想及生活。使統一非有強力作為不為功。

 

可是,當時的歐洲有三個無形的力量,不斷快速滋長,終於創造了大變動的環境。一是:因路德提倡而產生的自由的個人宗教思想,與因而引發的人文思潮;二是:英國的議會政治影響;三是:民族主義蓬發。第一點因素,切斷了教廷的控制力,活化了知識份子﹙當時的主體是教士與貴族子弟﹚的腦力。第二點,使王權受到約制,民權概念擴張﹙但與英國一樣,只限於貴族與有錢人的民權;因為,君權既非來自絕非不可抗拒的上帝,政治的權力變成操作資源實力的平衡﹚。第三點,造成日耳曼語系民心的凝結。在此背景下,如果再參考;他所任用的首相俾斯麥,一上台後,首先就強硬解決了與議會爭執的問題:他在軍費和軍役問題的提案不可能獲得議會通過的情況下,斷然宣布議會休會,開始在沒有議會的條件下進行統治(俾斯麥實現了德國統一之後重新召開議會,反而得到議會的歡呼)來看案例二的情形,恐怕是威廉一世為了爭取民心,不得不妥協的結果。倒反而他的兒子所做的,是在國家上軌道後卹民的表現。不過,這也是推論而已,真相可能只存在威廉一世的心中。

 

以帝國主義的方式統治,自然不脫離強權政治。而當時,歐洲所剛產生的代議政治,充其量不過是管理者群的權利(力)平衡政治。鑑之最底層面土背天的農民,在當時多數國家中不僅沒有民權,且仍是附屬土地上掙扎生存。當代知識份子未免太不辨真相,美化了西方文明的進展。目下,西方工會勞工與資本家的協作,強力抗爭多,而資方善意少,反應的正是長期來,管理階層漠視被管理階層需求的實質內函。

 
隱藏在表象下的事實常令人傷情是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