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讀書心得:《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

2023/12/18 18:49
5,47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阿潑(黃奕瀠)著 / 文 謝宏偉

照片

離散

本書花了許多篇幅在討論「邊界」,這裡的邊界主要指國界,並討論因戰爭、動亂等造成的民族或家族的離散。

但邊界也指心理上的界線,偏見和仇視往往隨著有形或無形的邊界延伸,如越南和柬埔寨的互相敵視,或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彼此的妒忌曖昧關係,東南亞華人的國族認同等。心理的邊界比物理上的邊界更為堅實,並流傳世代之間,要慢慢消融很難,只能在進步價值觀被主流社會認同時,才能以「多元文化」的概念去試著接受,但可能一個小火花造成的衝突又會燒盡一切。比如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經過多次的大型衝突,近年來 (儘管仍有各種不平等)已較為和睦,但2015年仍發生劉蝶廣場的大型衝突事件。在族群關係因歷史上的戰爭、宗教紛爭而更為緊張的社會,更可能演變為大規模的動亂甚至屠殺,如1970年代赤柬對境內越南裔人民的屠殺,這幾年緬甸羅興亞人的慘痛遭遇等。

本書也以不大的篇幅討論東南亞移民與台灣的關係,如中和的緬甸街,來自越南、印尼的新住民等,在大幅地增添台灣的多元文化色彩時,也衝撞了原有的族群關係,至今仍是台灣社會的重要課題。

認同

「認同」為本書另一個著墨重點,東亞、東南亞多是民族國家,國內主流族群占人口往往達90%以上,並缺乏大規模移民。少數族群除了面對在自己國家內身為他者的心理外,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環境,也可能讓下一代產生自身文化的信心危機,長久下來可能造成不穩定的社會狀態,或導致下一代的再離散,如書中的中國朝鮮族家族。至於那些「比較」尊重少數族群文化的社會,也是要經過多年的倡議或衝撞,才能把單一國族敘事的高牆打開一點破口,像日本沖繩的琉球民族,歷經亡國、戰爭、殖民後,在現代的日本社會,以包裝後的沖繩文化帶來自我認同,但2016年仍發生本土警察辱罵沖繩人是「土人」的事件。

在不夠「民主」的社會,若是政府高度集權壓制少數族群,進行大規模的國族認同治理,只把少數族群樣板化的狀況下,可能如書中中國朝鮮族下一代,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果政府控制能力不夠全面,就會演變如書中緬甸少數民族,對大緬族主義展開武裝戰鬥的反撲。

華人

眾觀全書,「華人」這個族群是最常出現的,當然跟台灣與東南亞華人世界各種千絲萬縷的關係有關。一般的印象是,身為少數群體的華人,一方面長期不被當地人信任,另一方面也常掌握龐大的經濟實力,加深當地的不滿,當這種情緒被政治事件引爆後,就會演變為排華衝突,在東南亞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華人一方面抱怨地居住國的政策不公,一方面也戒備當地人,如書中留台的大馬學生,儘管一個馬來人朋友都沒,但就是討厭他們。然而大馬華人也很堅持自己的文化與華文教育,以求不被同化,不過在東南亞,華人被「同化」程度並不一致,高度融合者如泰國,甚至好幾位總理都是華人後代。對「認同」的想像,牽動著這個世界上海外華人最多,也是排華最頻繁的地區,讓一代一代的華人仍需面對有形和無形的邊界,並不斷的游移。

不過說到底台灣對鄰近的東南亞理解真的太少,除了對東南亞移工長期的歧視外,連文化相近的華人都有很多誤解(比如把大馬華人稱為馬來人),在高舉新南向政策的現在,也該先靜下來想一下我們跟東南亞的距離有多近有多遠。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