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製造困境多 MIT產業轉型

2010/12/04 13:02
4,79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盧怡均、黃?儀/雲林電訪報導】

  近年來,由於MIT<註一>產品的貨源及產製過程能在台灣接受把關,品質保證逐漸受到大家的認同,卻也因為成本較高等問題,讓台灣製造產品陷入經營困境,不少業者紛紛轉型以求繼續經營,政府也陸續提出相關配套計畫。

  以製作蛋糕造型毛巾為名的興隆毛巾觀光工廠民國六十八年創立,創建之初以代工為主,工廠代工製品外銷美國,經營步入軌道後開始做台灣製造的成品買賣,卻發現市面上有來路不明的毛巾掛著台灣製造的標籤,而且價格較低廉,加上進口商品開始流入台灣市場,造成工廠很大的衝擊。民國九十三年,興隆毛巾工廠總經理林國隆與從事染色業友人決定告訴政府工廠面臨的困境,並且創立了雲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

 除了創立協會,興隆工廠開始尋求創新、朝創意路線發展,設計出小巧精緻的蛋糕毛巾。為了與國外進口產品競爭,興隆毛巾工廠除要求自家生產的毛巾品質外,亦繼續尋求更多樣化的造形毛巾,民國九十七年向經濟部申請成為觀光工廠,之後也申請了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的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希望藉由標章認證,奠定國人對台灣製造的印象。

  近幾十年來由於勞工成本的上升,台灣傳統產業的經營面臨挑戰,2008年台灣紡織業平均勞動成本為每小時7.89美元,中國大陸沿海與內陸平均勞動成本分別為1.88、1.44美元,加上勞工效率極高,相較之下,台灣勞工成本較高。興隆毛巾觀光工廠總經理林國隆表示,因為台灣現在已經是已開發國家,在勞力工資上不比那些開發中國家便宜。加上勞工結構老化,年輕人多不願意留在工廠產線,使本土產業工廠多以倒閉收場。

  加入WTO之後,來自各地的商品也造成台灣製造產品的衝擊,因為外來商品的多樣化與低廉價格,迅速吸引市場引進,更使生產線外移,加上過去打著台灣製造標籤的仿冒品多少破壞了台灣製造的舊有形象,讓台灣傳統產業意識到品牌的再建立以及轉型的必要。

 

照片

工廠有現場製作布料的機器,不怕別人懷疑自產毛巾不是台灣製造。

圖片來源/興隆觀光毛巾工廠提供

  台灣製造意識逐漸抬頭,從製鞋業、內衣業到傢俱類,不少業者開始創立發展協會,進一步研發技術提升MIT商品的功能。同時為鞏固台灣民眾對本土產品的形象,廠商更進一步要求產品品質,也會與政府聯合舉辦宣傳活動,例如2007 MIT好鞋健走暨運動休閒科技化服務業創新實驗計畫(i-motion)驗證與推廣活動,希望透過各項活動讓台灣民眾更深入了解MIT產品。

  許多廠商開始從台灣製造轉型成台灣設計製造並重,政府方面也開始有相關輔導計畫,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紡織科承辦人羅世藩表示,目前以紡織業輔導居多,工業局委辦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簡稱紡織所)進行技術上的輔導,其它產業則委辦工業技術研究會(簡稱工研院),未來也將繼續推行輔導其它產業相關計畫。除此之外,工業局也有相關的設計中心做輔導轉型,例如毛巾工廠轉型成觀光工廠,內衣工廠轉型成自行車衣工廠。

  近來,業者與政府合作為MIT產品開發各種可能,業者可向政府自行申請輔導協助,費用也會由政府部分支助,從面臨困難到找尋新出路,台灣製造產品已有了新的面貌,但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對MIT產品的支持。

<註一>MIT:「Made in Taiwan」的縮寫,又稱台灣製造。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