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台灣文化 大學生深入國小
【記者譚伊倫/嘉義民雄報導】
南華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在嘉義縣民雄鄉興中國小舉辦兩天的營隊,以服務社區國小為主,並教導學生認識台灣文化,藉由大學生在社團中所學的事物,幫助國小學生了解在地文化。
七十幾位小朋友在司令台前表演自己組內的小隊呼:「對啊!對啊!對啊!對啊!」搖著頭露出沒有門牙的笑容,小朋友的嬉笑聲帶出了兩天營隊的序幕。興中國小學童呂羿瑩指著做好的吸管蝦,開心地說:「這個蝦子好特別,是用吸管做的,好好玩喔!」雖然做吸管蝦的過程較為複雜,但在大哥哥大姊姊的帶領下,小朋友們還是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隊輔楊杉杰表示,這個活動不只動手也動腦,希望帶給他們歡樂,讓他們能邊遊戲邊學習。
小朋友拿著自己做好的吸管蝦,既好玩又有成就感。
記者譚伊倫/攝影
南華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次營隊活動,以服務大林民雄地區國小為主,活動只收取小朋友的餐費。這次營隊和以往不同之處在於加深小朋動手做的概念,課程安排對於台灣早期童玩「吸管蝦」、「咻咻蟬」進行教學,希望帶給小朋友不同的視野,也讓小朋友知道台灣傳統的技藝。
教學過程中,童玩咻咻蟬〈註一〉更是博得小朋友們的喜愛,空氣摩擦聲讓小朋友發出驚嘆,直呼這比戰鬥陀螺〈註二〉還好玩。童玩是台灣早期物資較缺乏時,小朋友自己動手做的玩具,而南華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將改良後的童玩介紹給現代的小朋友,讓童玩變成既特別又新潮的玩具。
為了推廣台灣文化,南華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主動地連絡鄰近的社區國小,但過程中卻屢遭挫敗。台灣文化研究社社長高玉玲表示,被拒絕是家常便飯,很多學校會用已有活動行程的理由而拒絕,或是校方不太想理會,就直接掛電話。此次營隊是在學期中舉辦,面對考試和籌劃活動之間的掙扎,社員們個個咬著牙撐過去,他們認為過程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孩子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高玉玲表示,台灣有很多寶貴的文化值得保存,希望小朋友除了學習課本的知識外,也能透過在地文物了解台灣文化,不想讓小朋友的童年生活充斥著電子遊戲或卡通。在營隊最後的分享時間中,一位原本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情緒的小男孩居然哭得最慘,隊輔們也都強忍著淚水,此時感動的氣氛延續在空氣中,期盼若有機會還能再相聚。
興中國小小朋友看著台上的表演,不時地發出笑聲,倍感新鮮。
記者譚伊倫/攝影
對於這次營隊圓滿落幕,興中國小訓導主任何景翔表示,小朋友的反應都很好,讓小朋友從營隊過程中學習,更能增加孩子對在地文化的興趣。同時,何景翔也對大學生深入社區國小服務表達肯定,他認為大學生將創意的想法發揮在實務上是很好的社服經驗。
現在的大學生不再只是專注在課業上,對社區的國小也開始有所關注。南華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藉由營隊的方式讓小朋友認識台灣文化,帶給興中國小學生不一樣的視野,也在活動間加強了大學生和在地的連結。
〈註一〉咻咻蟬:是一項民俗童玩,把玩時會發出如夏蟬一般的鳴叫聲。
〈註二〉戰鬥陀螺:改良過後的陀螺,以拉條方式使其旋轉。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