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外賓來訪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紀實—學生分享交流篇

2023/03/02 14:41
4,0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自2017年辦學至今邁入第六年,畢業校友已逾一百一十人。作為台灣第一所針對10-12年級高中生,引導學生適性探索,結合藝術設計、人文思辨、影視音樂、表演傳播、美感教育等,著重多元跨域學習的實驗教育機構,幾年來屢有國內外政府及民間教育相關單位或專業人士前來參訪。
我們相信透過與外部各界交流更能以不同的角度反思自身,同時亦希望將辦學經驗挹注於教育界,提供不同的參照。在評估參訪行程不致太打擾師生的教學與學習或校園當時日常運作之下,過往多由教育長和教師接待來訪單位、與外賓交流。

去年起,學生們得知有參訪團體前來,主動詢問是否能與外賓交流,學生分享的熱情讓教師團隊思考,將以往僅由師長接待參訪來賓的方式,轉變為一個可以讓學生有所學習或表達自我的機會。針對不同單位或場次的參訪,我們以徵求志工的方式,讓有空堂或希望分享的學生擔任參訪交流時段的「校園大使」。

主動擔任「校園大使」的學生中,性格謹慎或想挑戰在陌生眾人面前表達自我的學生,總會事前詢問導師是否要先準備哪些問題;活潑外放的學生,會來跟教師們開玩笑說有沒有什麼不能說的。作為一個讓學生表達自我、相互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們希望學生依個人意志自由抒發,要臨場反應或事先準備都好,基於學生真實的感受和想法,是我們期望的。

透過學生的真實分享,觀察了解我們日常陪伴的青少年們如何看待在學學的生活和學習,成為教師團隊檢視課程教學、師生及同儕互動及整體校園方方面面的重要資訊。

111學年第一學期(2022年)九、十、十一月共三場的團體參訪,學生交流時段被外賓問到的問題包含「為何選擇就讀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入學後,是否曾有不適應的情形?是否及如何調適了嗎?」、「最喜歡或不喜歡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的『什麼』,又為什麼?」、「入學至今有什麼成長?」、「到學學上學就不會有壓力嗎?課程中一直要創作或有評圖不會有壓力嗎?」、「在自由的學習環境,會自律還是怠惰呢?」「將來還是要進入大學,大學不像實驗教育這樣自由,有一定規範,會適應嗎?」……。

照片

學生們對於參訪外賓問題的回應和個人分享,整理紀實如下:

[課程教學方面]
「我們的確很多課程都要創作。當創作或思考上遇到瓶頸,到學學可以找任何一位老師或各專長的老師,都會願意跟你談,而學校也會盡力提供資源去和你一起面對。來學學後,我才發現上課所學的是可以運用在生活中、思考中,開始覺得自己是真實的生活著,重心回到自己的生活,回到自己想做什麼。不是像以前在一般高中,每天上下學被規定的考試和讀書範圍限制住,一天過一天,沒有自己的感覺。」

「學學這裡的課程就很多元,像我們高一就有哲學課、品牌行銷課啊,這些都不是一般體制學校會有的,學學提供我們許多嘗試、探索的機會,比較能去發現自己的方向。」

「我以前有上過美術班的課程,但我不喜歡大家就不知道為什麼一直都在畫一樣的東西。我更喜歡像學學這樣,老師帶著我們先去思考,由我去思考我要做什麼,然後由我的想法去發展各種創作,這是我喜歡學學的原因。」

「學學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有一定的成分讓我們實際去操作和嘗試、實驗,更偏向自主的創作,而不是照表操課的學習,這是我喜歡的部分。」

「除了課程架構和內容不一樣,課程進行的方式更不一樣。是有很多的討論和很多的交流去組成的」

「進學學的原因是希望透過人文和設計去發展我的方向,所以入學的時候在藝術方面可以說是零基礎。高一會有很多藝術類的必修課,剛開始會有點緊張。但同學之間的幫助和老師的啟發,讓我高一學習了很多藝術的知識。高二高三的學分比重都是選修,不僅讓我能專注發展人文和設計領域,之前藝術的涵養對我也有幫助。」

「老師們會希望功課是學生自發性想要做的,所以不管是專題或創作主題,會給大範圍的命題讓我們去發揮。像國文課這樣被規定為必修的知識型課程,我們的期末報告可以是任何跟文字書寫、研究或創作有關的都可以,寫評論、劇本、詩 都好。即使有這麼多創作型的報告或作業,我們可以樂在其中或甘願去完成,因為這也是學學給我們重要的機會,讓我們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在這裡上課,給我的感覺就是我一直在提升自己,而不是像在一般學校就一直考試硬記,然後考完就忘了。到學學之後,我能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在進步。」

「我很喜歡我們的外訪課程,能多接觸專業的展覽和作品。參觀展覽不是只有看過就好,還要寫外訪心得,老師也會給你一些回饋或和你討論。而除了看展,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工作坊、藝術家設計師或專家講座,我們有很多向外看的機會。」

照片

[師生互動方面]
「我喜歡的是,這邊的規則是可被討論的,可以協調的,不是誰單方面決定。師生之間的互動是更趨於平等的。」

「我覺得這裡的學習環境是,當你在學習或作品上有什麼問題,就是老師都很好,你有什麼問題,老師都很願意跟你溝通,大家都像是朋友一樣。」

「這裡的老師大部分心胸比較開放,就是你講得出來你的道理,或是有時涉及比較個人內心或隱私而不想表達,老師也不會強迫你。老師或許不一定那麼喜歡你的作品,但都能去理解你的想法或作品背後的意義,老師更重視的是作品背後嘗試了多少努力或這個方法適不適合。所以創作對我來說,壓力不會過大。」

「上課過程隨時可以討論或老師也會個別指導。因為平常都在討論、回饋,期中或期末評圖也不會壓力太大。在學學,隨時都是非常自由的在跟老師討論,課堂比較不會像是公開評論每個人的狀態,評圖比較是討論再怎樣能讓你的創作更趨近於你想傳達的、你想要的樣子。老師會提供技術上面的指導,或是知識資源上,讓我們知道有哪些類似的創作方式可以去研究或參考。」

「來到這邊,一般學科很少,但是藝術設計這些課程就很多。就是你已經選擇來學學去找到未來的方向,那就要利用這樣的自由去探索,所以自由就是用來多問問題,有問題就問老師,去挖老師,不問就是自己的損失。」

照片

[適應與成長方面]
「雖然學學相較於一般高中是很自由的環境,課程也都是自己安排(選修學分多),但課程還是有許多報告和作品要繳交,自己要能分配時間去完成。我覺得那是一種訓練,訓練到高三,不管是面對期末展覽或創作的時候,在時間掌控上有更大的進步,在缺乏靈感的時候也更有方法去應對。」

「來學學一年半,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成長是自信。剛有同學提到學學比較自由,老師心胸比較開放,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討論的。不像在以前的學校,要去思考講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或者是會不會得到不好的評價什麼的。學學的老師、同學的思考是大家對於不同的接受度高,不會覺得怎樣一定是絕對好的或不好的,而是想去理解你。」

「我覺得到學學後,我的成長是更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第一個。之前我在體制內讀過,然後轉到加拿大高中就讀。到加拿大後來,開始對攝影感興趣,我就會從網路資源去讓自己技術提升。但還是覺得自己的攝影作品沒什麼思想和感情。當我想嘗試一些提升,用攝影表達抽象概念,在以前的環境大家就會不理解不太接受我想表達的,我就變得不再主動表達。轉到學學後,我發現同學老師大家都是能自主自由的表達,我就敢不拘束自己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做出來。」「第二個成長是,把想法轉化成作品的能力提升。因為同學們大家都很有想法,相互討論的環境對我很有幫助。加上老師不會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你發展的方向,會幫助學生做出更多聯想,讓我能很快地有進一步的發想或延伸。」

「我是高一,剛進來沒多久。說到適應的部分,因為以前都是在一般體制學校,那學校都是鼓勵競爭的方式。來到學學卻不是這樣,很多的討論和小組或團隊合作,這樣沒有不好,可能是更好。但是,想到以後考大學還是要靠分數的比較競爭,所以自己在學科方面的競爭力就會有點擔心。我就有在課後補習數學去平衡。」

「來學學後,因為有機會去探索各種東西,所以我也開始知道自己現在要學什麼、在這裡要發展什麼。」

關於【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教育機構】
台灣第一所針對 10-12 年級高中生,結合藝術設計、影視音樂、人文思辨、表演傳播、美感教育等多元跨域、適性學習的「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曾榮獲「親子天下創新100」和「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 未來教育」雙項肯定台灣最創新的學校之一。

學學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