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海底新世界 帶你了解水肺潛水

2022/12/27 15:06
9,27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圖為水肺潛水畫面。取自unsplash, Aviv Perets攝)

    一到炎炎夏日就有許多國人喜歡從事水肺潛水運動,一探海洋世界的奧妙,也有部分的民眾學習水肺潛水就是在挑戰自己、體驗生活。而有著上百種珊瑚礁以及上萬種海中生物的台灣海域到處都是,例如北海岸、綠島、蘭嶼、墾丁、小琉球等潛點,絕對不輸給國外的潛點。而水肺潛水除了當作休閒興趣一探未知的水下世界外,再深入學習下去,不但可以朝著潛水教練發展,甚至還能拿來進行水下的搜救任務。但不管是想要利用水肺潛水一探海底世界,亦或是考取教練,還是利用這項技能參與搜救任務,勢必要對這項運動有著一定的了解,才能在安全之虞,擁有好的經驗。

照片

(圖為全台各大潛點。取自兩岸潛水觀光發展聯盟)

水肺潛水的模式與專長

    水肺潛水主要分開路式潛水以及閉路式潛水,所謂開路式潛水就是一般民眾最常接觸到的,在水底下利用呼吸器呼吸,整個潛水過程都可以看到呼吸的氣泡冒出來。閉路式潛水就是屬於循環式的呼吸器潛水,顧名思義呼吸的過程是沒有氣泡的,吐出來的氣會經過機器,過濾好二氧化碳,再由機器補充氧氣,整個潛水過程幾乎是以電腦控制的狀態下用同一批氣體循環進行潛水活動,過程沒有氣泡。

    水肺潛水在開路是潛水以及閉路是潛水兩種潛水模式下,又分一般的休閒潛水跟技術潛水。休閒潛水的界定方式是在40米以內的潛水,使用單一氣體進行換氣。技術潛水則是超過40米,使用超過一種以上的氣體進行換氣。在休閒潛水跟技術水的範疇內也有細分許多不同的專長,時常可以接觸到的休閒專長有夜間低能見度潛水、導航潛水、搜索巡迴潛水、乾衣潛水 、魚類辨識。特殊專長則需具備更多技巧性,譬如側掛、水下推進器、深潛、減壓潛水、開放式洞穴潛水、初階沉船探索、進階沉船探索。

照片

(圖為洞穴潛水。Tri-Force Dive Center提供)

 

一般裝備與特殊裝備

    水肺潛水是需要穿著裝備進行的潛水方式,所需裝備一般由BCD(浮力控制裝置)、呼吸調節器、潛水氣瓶和配重系統等四個部分組成,透過呼吸調節器及高壓空氣氣瓶供氧,讓潛水者在水中可以呼吸,進而進行長時間的潛水活動。簡單來說,就是背著氧氣瓶潛水。以休閒潛水來說,潛水時在水裡藉由裝備呼吸高壓空氣,潛水時間依當日情況及個人狀況可以到至少20-40分鐘以上。一般一套基本的一套裝備價格落在50000-70000元。

    除此之外常會使用到一些特殊的輔助裝備,例如乾式防寒衣、水下推進器、循環式呼吸器。乾式防寒衣使用在寒冷的氣候,可以讓防寒衣脫卸後,身體完全處於乾爽的狀態。水下推進器則可以在水底當作助力器,不須透過踢水的方式前進,可以使潛水的過程更輕鬆、減少耗氧、去更遠的地方探索。循環式呼吸器運用在較高階的休閒潛水,它透過電腦的操控與計算,進行二氧化碳的過濾並且補充氧氣,過程不會產生氣泡跟聲音,可以使在水下的時間更長,也不易驚動魚群。

照片

(圖為穿戴呼吸調節器、潛水氣瓶、BCD、蛙鞋、防寒衣等一般裝備之潛水員。Pixabay攝)

水肺潛水的核心技巧

    水肺潛水有許多重要技巧需要學習,但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技巧只有一個,就是「中性浮力」。控制良好的「中性浮力」,使潛水的過程,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深度,不會因為呼吸的上上下下,導致浮力開始改變,不會因為氣體代謝跟壓力的變化使潛水過程有其它的問題產生。「中性浮力」掌握的原則就是呼吸穩定度以及良好的配重,也只有在穩定的浮力之下,在水裡操作的技巧才會是穩定的。總歸來說,不管程度到那裡,中性浮力都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技巧。

 

水肺教練的門檻

在學會水肺潛水後,許多人會對成為教練有一定的嚮往,除了能夠將興趣與工作結合外,潛水教練的收入也有一定的水準。不過也因為水肺潛水具有一定的危險度,所以需要透過一套完整技巧訓練以及分級制度,而潛水教練的分級又隨著星級數越高代表著能力越強,依序分為一星、二星、三星、三星督導,若是想成為越優秀的潛水教練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高。

    想成為教練除了能力了得同時也需要具備某些心理特質,第一個就是要對潛水有著非常的熱誠,因為當潛水教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潛水的技巧以及技術是不斷更新的,第二點就是有著一直想要去學習跟探索的勇氣,身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並且把最新的技術教給學生,也只有足夠的熱誠,才可以帶著學生去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

照片

(圖為潛水教練 殷大鈞。李牧澐攝)

緊急事故的應變處理

    水肺潛水近年來雖然越來越平民化,甚至不會游泳的人也能嘗試,但它本質上卻是一種極限運動,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因此通常有呼吸道系統疾病、血壓疾病、自發性氣胸,或當天有感冒都是不適合潛水。但水下的世界是無法控制的,除了上述預防性的控制外,在水裡總會遇到一些緊急的狀況,在遇到緊急狀況時,首先尋找周圍是否有其它潛伴,冷靜下來,不要盲目地處理,即便是緊急上升也需要遵照正常的減壓流程進行安全停留。時常聽到的潛水夫病就是因為潛水員急速上浮,或在長時間或深潛後沒有進行減壓流程,使體內的氣泡因為大氣壓力的關係急速膨脹才導致的。       

    若是在單人潛水的情況下遇到浮力控制裝置(BCD)破掉的情況,其實也不需要慌張,只要事前有良好的配重,就可以靠踢水上浮,若遇到呼吸調節器破損導致耗氣量急速上升的情況則比較棘手,一般建議緊急上升,並且盡量往破損的地方繼續吸氣,過程切勿慌張,否則體內的耗氧量會在加劇,也並不建議單人潛水,畢竟遇到狀況時還是要有潛伴才能有個照應。

照片

(圖為中華民國105年至109年水域事故救援統計表。取自內政部消防署)

 

成為搜救人員的條件

    水肺潛水這項技能除了運用在一般休閒潛水,其實常常使用在水下的搜救,例如轟動一時的復興航空空難後,搜救人員就是利用水肺潛水這項技能進行搜救以及尋找黑盒子,更常見的還有釣客落水、水上活動意外發生後的搜救。如果想利用這項技能成為義消幫助這個社會,同樣需要具備一些特質,第一點,膽子要夠大,第二點,潛水經驗要夠豐富,若休閒潛水的經驗都不夠豐富的情況下,不但救不到人,可能還會成為團隊的累贅,第三點,抗壓性要足夠,因為在重大災害發生時,事故現場會有大量的媒體以及家屬,首先要能夠應付這些壓力,才有足夠的心神應對到救援。

照片

(圖為新北三鶯救生隊隊長 陳嘉豪。李牧澐攝)

 

照片

(圖為搜救畫面。陳嘉豪提供)

救援的搜救計畫與行前準備

    在進行水下救援時,搜救計畫以及行前準備可說是非常重要,例如這次事故發生地點是溪邊還是海邊,若在海邊的話就會有漲退潮的問題,都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再來就是被搜救人員有幾個,需要派多少人員進行搜救,都跟整體規劃有關係,行前的裝備檢查也是至關重要,甚至還需提前擬定搜救人員遇到狀況時的各種應變計畫,才是完整的行前準備。

照片

(圖為搜救前裝備檢查。陳嘉豪提供)

法令政策對於水肺潛水的幫助或阻礙

    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在水上活動方面自然不可少,加上近年來潛水的發展使得大家開始接觸這項運動,不過海邊同時也是漁民捕魚的區域,雖然政府有明文規定不能使用流刺網捕魚,但部分漁民依然常常使用流刺網進行捕魚,使得生態遭受到破壞,也讓潛水客深陷於危險之中,因為潛水員在水下只要一不小心被網子纏身就很容易發生危險,期許政府能夠多多宣導這項法令,有好的法令就要去執行,才能讓海洋可以更豐富也讓潛水客在水裡能夠有更安全的環境。

    不過近期潛水界有個吵的沸沸揚揚的新聞,就是小琉球準備推動對觀光客收取潛水保育費,如果這項法律通過了,也得到當地人或者是當地業者的支持,會是最好的,因為民眾到當地進行水下活動一定多少都會對水下的生態造成影響,更何況小琉球是潛水密集的水上活動勝地。其實不只是小琉球、在台灣其他水上以及水下觀光地區,都應該適度的徵收這樣的保育費用,不過政府提出這個法令之虞,也需要人民的支持。希望能透過這項法律讓整個生態變得更好,人們在使用著大自然生態的同時,也需要大家去好好的去維護,才能讓更多人看見水下的美好。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