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全球經濟的影武者,重新認識「生物多樣性 」的多元價值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在1986年開始被提出,泛指地球上各種形式的生命體及生物組織,包括:基因(genetic)、物種(species)與生態系(ecosystem)等三種層次的多樣性。
(圖片來源: IPBES)
正值盛夏猛暑的八月中,台達公司召開記者會,除了分享一年來的珊瑚復育成果、準備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的BBC《地球脈動II》影像音樂會,更宣布將「生物多樣性 」納入企業永續策略,期盼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氣候變遷與其引發的生態危機。
過去跟企業運作看來沒啥關係的生物多樣性,為何現在必須加以重視?到底生物多樣性有那些經濟價值?生態跟物種又值多少錢?
寶藏就在四周,生物多樣性牽動全球經濟
先來了解基本定義,查閱教育部相關網站,「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在1986年開始被提出,泛指地球上各種形式的生命體及生物組織,包括:基因(genetic)、物種(species)與生態系(ecosystem)等三種層次的多樣性。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享受生物多樣性提供的各種服務,從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餐桌上的食物、為農作物傳花授粉、甚至是幫助調節天氣、讓人心曠神怡的自然美景跟芬多精,沒有這些環繞在妳我周遭的免費資源,人類根本無法存活。
問世30多年後,生物多樣性終於在近年成為熱門話題。 (圖片來源: IPBES)
換算為貨幣單位,光是魚類,就替30億人提供兩成的動物性蛋白質,背後還有龐大的遠洋漁業和養殖商機。跟土地和森林有關的農牧部門,更提供全世界超過六成低收入者的就業機會,一旦土地退化、生態功能喪失,引發的經濟損失和連鎖效應可想而知。
對醫藥產業來說,生物多樣性更有難以取代的獨特價值,比方,近1/4現代醫學藥物成分皆萃取自雨林植物。滋養許多海洋生物的珊瑚礁生態系,更是許多國家賴養維生的旅遊景點和經濟命脈。去年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否該被聯合國降級、列為「瀕危」世界遺產,就成為喧騰一時的熱門新聞。
聯合國公約誕生30年,生態危機卻愈演愈烈
多年來,大自然一直被我們視為取之不盡的免費資產,扮演支撐全球經濟的背後影武者,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在2019年發表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警告,此刻有多達100萬種生態物種瀕臨滅絕,將對人類的糧食安全、經濟、健康和生活品質帶來嚴重衝擊。
相較於1970年,全球野生物種的數量減少高達68%。 (圖片來源: WWF)
另一份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也發現,若和1970年水準比較,全球野生物種的數量平均減少了68%,如此劇烈且快速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未來恐成為全球動盪的根源。
為解決生態圈的燃眉之急,自從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議」,聯合國便號召近200國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簡稱CBD),兩年前原訂於中國舉辦、因疫情而多次延遲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今年底終於要在加拿大召開,預計發表未來十年的保育目標及搶救計劃。
但,官方祭出的棍子和管制措施,終究有其鞭長莫及之時,如何讓各界看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與不可取代之處,才是治本之道。
生態價值亟須重估,甚至危及國家信用評等
如何估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這幾年,愈來愈多機構和單位展開嘗試,提出了各種計算方式和評估方法。
繼TCFD之後,TNFD也成為企業必須惡補的環境風險評估和資訊揭露準則。 (圖片來源: TNFD)
首先,近年由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起、獲得數百家金融機構響應的「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小組」(TNFD)便估算,全球有將近半數(44兆美元)的經濟產值,都極度仰賴自然生態所提供的服務與功能。前面提及的WWF《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也指出,生物多樣性每年創造的高達150兆美元的經濟價值!
今年六月,英國劍橋大學也開發了一套號稱全球首見、納入生物多樣性指標的主權信用評級制度(Nature Loss and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研究26個國家在不同情境條下的信用評級,倘若生物多樣性按照目前狀態繼續流失,上述國家每年須支付的債務利息將因此激增530億美元,不少國家往後恐面臨資金短缺、債務違約、甚至是破產命運。
包括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孟加拉、印尼等人口眾多、又相當仰賴境內自然資源的開發中國家,都有信用評級大幅下降的風險。
第一份納入生物多樣性指標的國家信用評級。 (圖片來源: 劍橋大學)
更重要的,或許是IPBES最近發表的《自然的多元價值與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on the Diverse Values and Valuation of Nature),該報告直言過去的評估方式太過侷限,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今後管理單位和各方利害相關人應以:綠色經濟、去成長化、全球共治等新概念,將生態價值納入決策考量範圍。
事實上,保護自然生態的商業價值,是非常明顯的。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自然商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Nature And Business) 報告就曾表示,光計算:糧食、土地利用、能源、基礎建設等層面,直到2030年,與自然生態有關的經濟模式就可創造近4億個工作機會,還有超過10兆美元的商業價值,值得產業界投入。
問世30多年來,生物多樣性這詞彙不僅會跟環境、政治議題掛勾,以後還會出現在企業的永續策略藍圖和金融機構的ESG評鑑準則,讓世人看見它真正的價值。
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商業模式,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與市場價值。 (圖片來源: WEF)
【參考資料】
IPBES《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biodiversity/
WWF《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 https://livingplanet.panda.org/
劍橋大學【自然損失主權信用評級】 https://www.bennettinstitute.cam.ac.uk/publications/biodiversity-loss-sovereign-credit-ratings/
IPBES《自然的多元價值與評估報告》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assessment-report-diverse-values-and-valuation-nature
WEF《2020 年自然商業的未來》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The_Future_Of_Nature_And_Business_2020.pdf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