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首創「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上線
家扶基金會自2008年6月開始進行籌備工作,歷時二年,完成兒少資料庫建置。9月10日舉行貧窮兒少資料庫上線記者會,首度公開台灣貧窮兒少調查報告。會中邀請兒童局黃貞容組長、台師大社工所王永慈教授、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卓長興執行秘書等代表與會一同分享成果;見證國內首座「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建置精神:「政策發展」、「學術交流」、「社會責任」、「正向關懷」;並以「台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系統化數據,全面公開兒少生活樣貌、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福利服務等六大面向等議題。即日起上線,對外公開釋出給大眾使用,期盼藉由資料庫的建置,貢獻家扶的一份力量,讓更多人重視貧窮議題,促進貧窮領域發展,進而帶來改變,為弱勢兒少爭取更好的明天。
為了讓貧窮家庭能早日脫貧,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表示,家扶自2008年6月開始籌劃全國性長期追蹤調查計畫,以2008年家扶所扶助的42167位母體名單中,依各縣市等距抽樣的方式抽樣出7092位樣本,排除年齡過小及經由社工員判斷因身心障礙而無法作答的樣本後,第一次共計調查6427位兒少樣本。2009年7月進行第一次的調查訪問,爾後每二年將針對同一群樣本進行追蹤調查,是全國首創貧窮兒少長期追蹤調查之資料庫。
內政部兒童局黃貞容組長說:「家扶基金會所建立的貧窮兒少資料庫,調查範圍涵括國小、國高中、大學以上兒少、採長期追蹤方式,針對同一群樣本進行長時期的追蹤,可做為政府進行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發展趨勢研究與評估的重要輔助參考資料來源」。例如從孩子的發展性來看,資料顯示,約八成三的貧困兒少都有各自的長處專才、約五成的兒少有運動天份、近四成的兒少有音樂、表演天份、約三成的兒少有美術天份、約二成五的兒少有語文類天份,調查中也發現:九成七的兒少認為肯努力、肯吃苦可以達成夢想;約九成兒少認為良好的教育有助於未來發展;透過資料庫所呈現的數據,看見了貧窮孩童學習的需求,進一步可提供資源培養兒少發揮所長。孩子自身努力與教育的提供,在人助天助之下,孩子可以脫離貧窮活出自我的彩色人生!
王永慈教授對於長期資料庫的建置的難度與對學界的貢獻(提供不可近性樣本資料),表示高度的肯定,且為未來研究者開啟一扇大門,她說:舉例從弱勢兒少的金錢理財觀看,約七成青少年打工是為了維持學業延續或貼補家用;約一成七的青少年會將打工賺的錢存起來。零用錢使用上,約五成四的兒少會用於學用品花費或生活飲食;約三成三的兒少會將錢存起來。另據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一般青少年打工的目的多以「多些零用錢」者最多(68.20%)、學習經驗次之(38.41%)、打發時間(26.26%)等。顯示弱勢家庭青少年打工是因為真的有生活上需要,為了能維持學業、貼補家用等。即便是零用錢的使用,也多用於基本需求上。且調查也得知除了基本生活花費外,多數兒少會將剩餘的錢存起來,若能讓貧困兒少提早接觸理財及生涯規劃的課程,可幫助受助的家庭確實脫貧。
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說,建立此資料庫的最大目的,就是希望深入瞭解孩子實際的需求,帶給孩子更多的幫助、促進大眾對弱勢族群的正向認識與關注。僅就貧窮的環境樣貌來看,就有近九成六的孩子居住在骯髒吵雜擁擠的環境;從資料服務面向看到27.3% 的兒少需要心理輔導的服務、26.3% 的兒少需要助學協助與課輔的協助、18.0% 的兒少需要育樂活動的支持、15.4% 的家庭需要醫療、急難、社會資源等扶助、12.9% 的家庭需要親職教育、家庭資源等服務,這些數字呈現孩子的多元需要。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卓長興執行秘書表示,在第一年贊助經費提供資料庫的開始,就是希望藉由資料庫的建置,讓更多人關注弱勢。例如,從資料查到有高達九成的兒少認為可以補習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但有七成的家庭在負擔補習費上是有經濟困難的;還有約五成三的兒少在暑假沒有任何學習活動的安排;約五成二的兒少無法參與補習或課後輔導。顯見弱勢兒少在學習上需要足夠的資源挹注支持。企業透過實質統計數據,易見貧窮兒少與家庭的需要與責任,此時提供適切幫助、關懷弱勢,正是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開始。
王明仁執行長說:「透過國內第一個貧窮兒少資料庫資料的建置,我們還可以幫忙更多!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不放過每一個希望,家扶除了關注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以外,我們也關切能否帶給孩子更多關於未來的可能?當家庭失去原有的功能角色,他們少了社會網絡的支持,除了顯見的物質缺乏,兒少的心理與社會發展也可能缺了一角。當孩子漸漸失去夢想,對未來沒有任何盼望,總是感到情緒憂鬱、害怕與人接觸的眼光…,如果我們能多了解孩子一點,是否能從中再拉孩子一把,帶給孩子更多適時的幫助。」國內第一座貧窮兒少資料庫的建置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