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站在「減害」或「戒菸」分岔路口
台灣正站在「減害」或「戒菸」分岔路口
蘋果日報「蘋評理」今日刊載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郭斐然分享從事戒菸工作20餘年之經驗,並指出相較於減害理論的行銷術,戒菸理論是更有實證基礎的。更強調青少年是受環境影響而吸菸的,維護沒有菸品的環境,還給下一代不吸菸的權利,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以下是全文報導。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此刻正在立法院審查,已經15年未修的《菸防法》,若未在本會期三讀通過,將重演108年一讀的殘局,使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繼續危害我們的下一代。
【「減害理論」的行銷模式】
電子煙由於成份複雜無法管理,朝野已經有禁止的共識,爭議的焦點在於加熱菸的開放。行政院的版本將加熱菸歸類為菸品,取得合法的地位,雖然加上「健康風險評估」的審查機制,但是開放的風向讓民間團體極度憂心。
加熱菸的崛起在於菸商創造了「減害理論」的行銷模式:「當吸菸者無法戒菸時,以危害物質少於傳統紙菸的菸品減少危害」。雖然加熱菸已經被證實含有甲醛、乙醛、亞硝胺等致癌物,汞、鉛等重金屬,22種化學物質含量高於紙菸兩倍,7種化學物質高於紙菸10倍,菸商卻宣傳這樣的危害物質是比紙菸少的。紙菸有250餘種危害物質、93種致癌物,拿任何菸品與紙菸相比,幾乎都是危害物質比較少的。因此即使加熱菸仍有危害,被推銷成吸菸者較好的選擇。
【「戒菸理論」的實證基礎】
與減害理論相反的是戒菸理論。沒有科學證據顯示任何吸菸者無法戒菸,只要有意願,加上適當的協助,人人都可能戒菸成功。筆者從事戒菸工作20餘年,失敗10幾次,或戒菸10幾年,都還是有人戒菸成功,所以不能剝奪任何人戒菸的權利,困難戒菸者更應該加強菸害教育,而不是放棄他們。
相較於減害理論的行銷術,戒菸理論是更有實證基礎的。至今沒有任何研究顯示加熱菸可以減少健康危害,例如癌症死亡率下降,還是心臟病發生率減少。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危害物質減少不等於健康風險減少」。
【我國戒菸服務現況】
國家培養了約1萬5000名戒菸醫師,6000多名衛教師,3000多名戒菸藥師,就是要協助民眾戒菸的。政府投資超過20年的戒菸服務,不可能轉向減害的政策。未來菸商宣傳通過政府「健康風險評估」的菸品,這樣要如何向民眾推廣戒菸呢?
即使沒有任何的協助,吸菸者每年有3%~5%的自行戒菸率,加上老化凋零的人口,國家會逐漸走到「菸草終局」。如果開放加熱菸,吸菸者就不會戒菸了,還連累下一代成為吸菸者,菸草終局遙遙無期,這就是菸商想要的。
吸菸者自知承擔的風險,不能將風險轉嫁於下一代。青少年是受環境影響而吸菸的,維護沒有菸品的環境,還給下一代不吸菸的權利,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相關新聞與評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