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專院校體保生猶疑 未來何去何從?

2022/01/05 11:41
5,34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體育署升不升格?成立獨立部門呼聲高

政院體育委員會自2013年配合政府組織改造,降編為教育部體育署後,民間對於體育署升格的呼聲不曾間斷。去年東京奧運台灣奧運國手大放異彩,促使教育部體育署改制成單一獨立運作的「運動發展部」,改革呼聲再起。目前體育署隸屬於教育部底下,正式編制人員僅100多人,人數比台北市政府體育局200多人還少,要負責的事情卻不成比例。因此有立委提出成立「運發部」希望可以提升台灣體育預算、人力編制,帶給運動員更好的體育環境。

但是在站上金字塔高的頂端之前,選手付出的努力可能遠超乎你我的想像,得名之後才被「一舉成名天下知」,永遠到不了的人只能「十年寒窗無人問」。如此大的反差,讓體保生如何的有安全感,也是東京奧運之後大眾在討論的問題。根據我們這次的研究報告,實際訪問了三位在學中的學生以及兩位已出社會的退役選手,可以發現兩者對於體育的前程想像,巨大的差別。

五位受訪者中,國中就進入體育班只有一位、高中投入體育班偏多,實際上進入體育相關領域的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後,因為自身職涯選擇,轉而在大學時期更換跑道。國高中時期到大學都是就讀體育班、臺灣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金牌選手侯智瀚表示,未來的生涯選擇給自己大約六年的時間,希望在當選手期間能爬到多高就爬到多高,考到教練證後去道館教課或是從事教職。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角力選手王誌羽則想考健身的國際證照World Gym的ACE證照,朝健身教練邁進。全國中等學校空手道對抗賽銅牌選手蔡敦逸說:「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考國考進入調查局工作或是考取資格當檢察官。」他在大學期間從餐飲相關科系轉到法律系,轉換跑道到別的領域。

照片

【角力選手王誌羽認為努力、天賦、經濟條件,是目標成為專業選手不可或缺的項目。圖片來源:王誌羽提供】

出社會與否對未來想像差別大

而另外一組出社會的退役選手,高中時期都是體育班出身,畢業後分別就讀體育科系及休閒運動相關科系,卻沒有都進入體育產業。目前兼職保險業跟房仲業,同時也是文大合球社教練的邰煒哲則認為,走體育這條路薪水是有限的,在從事以上的運動前,曾經從事過小學的體育教職人員、行政人員,他認為可以吸取不同領域的知識,目前的生活也很滿意。另一位從事保險行業的黃彥翔則是認為自己在大學並沒有繼續耕耘「有點可惜」,但不至於後悔,大學時期曾經在餐飲業打工四五年,為了追求彈性上班時間及條件更高薪的未來,畢業後進入富邦人壽工作。五位受訪者中就有三位認為,過去體育班的經歷養成「刻苦耐勞」的個性,就算不在體育圈了,這些無形的收穫成為工作時的養分,黃彥翔表示,其實在工作場合「溝通」很重要,體育班四到五年的培訓過程對他的人生而言,起了正面的作用,他認為自己心理素質比起一般人更強韌。

台灣體育圈問題 小眾運動現況

關於角力、空手道、散打,這三項相較於棒球、籃球的球類運動,較鮮為人知。對此種運動項目體保生是否還有保存的重要程度,很大一部分必須依賴自身團隊的努力與耕耘,獲得好的成績才有可能被國家重視,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系主任陳嘉遠表示,對於體育項目,沒有雨露均霑的道理。成績不好、發展不佳的體育項目自然會被國家淘汰。台灣在體育發展受限,陳嘉遠表示,是因為國家上並沒有立足點平等。台灣對於運動的想像仍處於「萬般皆有讀書高」,若要改善整個台灣的對於體育的態度,首要改變的是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及社會風氣。

奧運選手在追逐獎牌背後的動機也是值得省思,究竟是熱情勝過於獎金才是驅動選手一路過關斬將,什麼才是最根本原因,對於體育教育觀念值得思考。端看家長、學校、教練、選手、政府,之間的利益摩擦,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決定一位選手的體育生涯好壞。

照片

【侯智瀚提到自己未來就算不走散打這條路,仍可以嘗試其他相關性高的運動項目,例如跆拳道、綜合格鬥、拳擊。圖片來源:武藝廊Combat Sports Arts】

那些非主流的運動,真的需要體保生嗎?

所謂體保生,指的就是「大專運動績優生」,也可以稱作「體資生」,運用擅長的體育項目升學,並透過獨立招生的方式進入各大專院校的體育相關科系。

以臺灣市場來看,很多運動都屬於小眾市場,舉凡空手道、橄欖球、網球、西洋劍、足球等,除了場地配置稀少,在接觸方面也非廣泛,除非有內行人帶領媒合。那既然這些運動項目如此小眾,國家真的有需要釋出體保生名額給這群默默無聞的耕耘者嗎?

陳嘉遠指出:「體保生是代表優秀的選手,先決條件他們是在拿國際成績或國內賽事的前幾名好手,因此教育部頒布給他們保送的資格,讓一般人不能透過獨立招生或體育聯招的管道入學。因為體保生的表現優異,因此給他們保障回饋,所以他們的存在是有需要且必要的,因為他們爭的光是無形的。」陳嘉遠表示自己是體操項目出身,於臺灣來說體操也沒有太多的發展前景,但是對於體育界並不存在「冷門」二字,通常現況只是對於此地區來說還沒有亮眼明確的成績與資源。而陳嘉遠在體操項目比賽多次擔任訓輔委員裁判,耕耘多年的他,也終於等到臺灣選手在2021年東京奧運體操鞍馬奪得銀牌的亮眼成績,為臺灣體操界在最高體育殿堂寫下新的篇章。

蓄勢待發的金牌選手

臺灣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金牌選手侯智瀚也提到,除了體保生的名額有必要保留之外,通常外界都會把「不讀書」的貶義詞聯想至體保生,因此他認為,雖然是體保生的身分升學,但還是要多讀書,在自主訓練的期間也要做好調配規劃,才不會未來想轉換跑道時,卻發現自己一無所知。

即使對於台灣來說小眾的運動項目很少有嶄露頭角的舞台,但拓寬視野會發現,在國際賽場上總有傾注發展該項目的國家,世界也會認同這些體育選手。而就這次東京奧運而言,不管是舉重還是柔道等各項目的臺灣選手,也都是因為有體保生日夜水深火熱的磨練,才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這也彰顯目前臺灣在體育方面已擁有相當的資源,且指導教練也多為前在國際賽場上擁有榮耀的退役選手,用自身豐富的經驗傳承給體育後輩。

如果沒有體保生的存在,未來臺灣在國際上相對就少了體育特色以及發揚光大的機會,因此不管體育項目多特殊或無名小眾,體保生對於國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棟樑。

照片

【侯智瀚在110全國運動會中喜獲武術—男子組散手60公斤第一名。圖片來源:侯智瀚提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