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於掠奪性期刊且共用數據的28篇管理學論文
上表呈現各論文共用的數據,標題欄是論文標示,標題列是共同出現的數據,例如第五列Chao(2012)〈台灣上市資訊電子公司資本結構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使用公司治理為中介〉刊登在《美國商業與管理》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期刊,Chao (2012, p. 66)頁面如下圖所示
上圖Table 6數據{12.705, 14}也出現在上表標示的「論文」Chang & LeeYJ(2012)Table 5…等。各篇論文都可以從網路取得,例如Chao (2012)位於 http://worldscholars.org/index.php/ajbm/article/view/09/52
再舉一例,四位學者合作的LLCL (2012)中文篇名〈台灣老年照護中心組織改變與文化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以雲端計算技術投資為中介〉,網址 https://doi.org/10.11634/21679606170642
論文LLCL(2012, p.8)Table 4共用數據{179.218, 2, 97},{7.024, 1, 96}
該數據也出現於上表第四列論文Huang (2014)〈知識管理對臺灣上市通訊業公司組織績效的影響:使用雲端科技投資為中介〉,論文網址 http://www.jgbm.org/page/12%20Ching-Lin%20Huang.pdf
刊名又是和論文篇名一樣,挺嚇人的《全球商業管理期刊》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內容卻又是重複其他「論文」的數據,如下
論文Huang (2014, p.126)Table 5共用數據{179.218, 2, 97},{7.024, 1, 96}
再以列表倒數第四LinPC & ChenHM (2016)與第三LeeIC(2020)論文為例,他們的Table 6與Table 5畫面並排呈現於下圖。前者Table 6數據{5.97, 6}雷同於表1第三欄陳列的LeeYJ(2011)、LeeYJ(2012w)與Wang(2012),而LeeCI(2020)Table 5則高度相似,因此記者在該數據註解「(己)相似數據{35.97, 10}。」
從上圖呈現的文字表達完全相同,可確定是抄襲或出自同一「論文寫手」,呈現二篇「論文」的全文網址如下。
http://www.wiete.com.au/journals/WTE&TE/Pages/Vol.14,%20No.2%20(2016)/01-Lin-PC.pdf
http://www.hraljournal.com/Page/6%20I-Chao%20Lee.pdf
揭發爭議學術論文的理由
從文明發展、全球局勢的高度看待,學術是一個奢侈的制度與活動,必須靠國家力量的支持,量化指標是分配大餅的客觀依據。這種靠國王的新衣而堆積的數據,正在蔓延與壯大。
掠奪性期刊與投機學者,內外交相賊!治校當局與基層教師,也上下交相賊!大家都拿到績效、獎助、升等。肥了國外的掠奪性期刊,苦了沒有勇氣跟進的基層學術工作者,更摧毀學術文化,然後滲透到政治人物與文化。
量化是科學,是分配社會資源大餅的決策依據,量化沒有錯。但我們更需要對實質內容的批判,對真實知識的釐清。
說明學術論文「共用數據」的爭議性
任何二個活期儲蓄存款戶餘額尾數第一位(個位數)相等的機率是十分之一,尾數二位相等的機率是百分之一,尾數三位相等的機率是千分之一,以此類推至百萬分之一而已,原因是台灣人的平均活期存款餘額約七十萬元。
無論是自然或社會現象,源自於隨機性。科學從中歸納或演繹出規則性質,再找出原因。科學研究對象的本質具有隨機性,量化的過程又賦予一層隨機性,量化的數據經過位元化的電腦運算,又增加一小部分的隨機性,最終產生的數據也應該隨機性。
如果科學研究產生的數據雷同或呈現規則性,必然值得探究。例如物體墜落的加速度都一樣,而獲知牛頓力學;動物生理現象的規律性,而獲知醫學。
以上面的{179.218, 2, 97},{7.024, 1, 96}數據為例,涉及小數點的數字10個,竟然有13篇論文雷同!二篇論文雷同的機率是百億分之一,13篇雷同的機率應該連上帝都不可能辦到,唯一的解釋是論文出自同一「論文寫手」或機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