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國稅局「濫開稅單」,豈能無限上綱、無人能管?

2010/07/21 16:47
1,645次瀏覽 ・ 1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五月報稅季,國庫進帳源源不絕、人民荷包卻大失血,最能讓人民感覺自己應該是政府的頭家,更是全國公務員的衣食父母!但是,萬一國稅局稅單動輒濫開,人民反而要面對連陳長文律師也打不贏的國稅局官司,又該如何自處呢?

    日前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第7屆第5會期的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中,有段十分耐人尋味的質詢對話。立委田秋堇質問財政部長李述德:「如果民眾的欠稅問題是從刑事案件來,而這個刑事案件也經過司法院一審、二審、三審無罪確定,法官的判決書也寫得非常清楚,沒有逃漏稅、也沒有違反稅捐稽徵法,那國稅局是不是應該根據刑事判決結果,把稅單撤銷?」

    李部長卻回答:「基本上刑事與行政稅務案件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東西,沒有刑事責任並不代表沒有納稅的義務,兩個不同依據。」述德大兵部長的答案左閃右躲、可謂巧妙至極,但卻沒有以翻唱「你是我的眼」鼓勵學生當「抓耙子」賺檢舉逃漏稅獎金、一夕爆紅的台北市國稅局局長凌忠嫄來的有尬司!

    怎麼說呢?當凌局長被媒體問到前總統陳水扁洗錢案的資金若涉及贈與,是否應立即開單課稅?她即明確回答必須等該案刑案審結確定後,才能據以開單核課稅捐。這是極為簡單的法理與邏輯,如果判決所得性質為貪瀆,所有資金必須充公沒收,如果屬受贈所得則需對贈與人課徵贈與稅,贈與人每年有220萬的免稅額度,課稅主體在於贈與者,至為明確。

    對照田委員所質詢的太極門稅務冤案,更凸顯其荒唐行徑,一來國稅局接到侯寬仁檢察官移送的起訴資料時,就不待刑案詐欺案判決結果,未經實質查核就開出莫須有的天價稅單,就連金額加總上的錯誤都一模一樣;二來刑案經過10年7個月、58庭的交互詰問、200多位包括國稅局證人的調查審理,法官在判決書中亦做出明確認定:「弟子贈與掌門人之敬師禮,既屬贈與性質,依所得稅法第4條第17款屬免稅所得」,以及「弟子間需要而統一購買練功服等代辦品,由師兄姊代辦,並非營利販售」,該案所得性質十分明確。

    事實上,財政部93年台財訴字第09313512360號函示:「認定事實所需證據應詳實調查,…不宜僅憑有權調查機關(如法務部調查局或各縣市警察局)移送案件及其他類似案件之移送書、筆錄或起訴書等資料核定補稅處罰,並應追蹤相關案件起訴情形及歷審判決結果,併案審酌」。審視該案,財政部前後共5次撤銷國稅局對太極門掌門人,綜合所得稅之課稅處分,均表示「司法案件判決結果如影響本件之核課,原處分機關自本於職權依更正程序辦理」。國稅局本應於刑事判決確定後,須立即依「行政法院29年判字第13號、32年判字第18號及42年判字第16號判例」要旨,參照刑事判決認定之事實,及前述財政部歷次撤銷意旨,依「行政程序法第117條」規定,依法撤銷全部違法處分。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李述德部長卻公然辯稱:「沒有刑案責任,並不代表沒有納稅的義務」。不知道是對該案情節不明白,還是想官官相護國稅局濫權開單的嚴重錯誤?再者,該冤案當事人依法提起訴願時,財政部未依訴願法第81條第1項規定,依職責逕行撤銷全部違法處分,仍然放任國稅局無限擴張「行政裁量權」,反覆違法發出稅單,迫使當事人必須不斷重複提出訴願救濟與行政訴訟,使案件永無止境的輪迴下去;更使司法威信蕩然無存、人權民產無法受到保護。

    財政部的行政怠惰與瀆職,使其自身職權為國稅局架空,部長難道不應該勇敢負起監督匡正的責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irice (未驗證) ・ 2010/07/22 10:59

當國家行政機關,法無所本則人民無所規,政府機關的官官相護,人民如何相信司法威嚴而去遵循,馬總統的廉政公署的成立,也只是讓人民存疑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