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海致敬更要向安全致敬 登山人敬請把安全放於心中
向山海致敬更要向安全致敬 登山人敬請把安全放於心中
※ 人民的安全就是最高的法律!登山界裡有些人就像生活在蛋殼裡面,自以為這樣充滿著安全感,殼內沒壓力、沒痛苦、不必負責,但對於一個雞蛋來說,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登山的你不能老是窩在殼內被餵養,必須打破舒適圈,到殼外習技能、去接受山林挑戰,並接納不安全的現實。 ※
有什麼事情會比安全更重要?登山最要考量的是安全問題,這問題沒有相當程度把握,山行根本不應該啟動?但影響登山安全因素錯綜複雜,每一因素間又互相影響、惡化,甚至延伸出更為棘手難解的問題?明知存有很大安全疑慮,硬是要賭賭運氣者,十賭九輸應該引以為戒!雖說登山難有「萬全」,也只能盡人事去準備、補強,將存有的安全疑慮逐一克服或降低到可接受(但不見得能控制)範圍內,或許才是安全登山的第一課!
「快快樂樂登山、平平安安回家」是登山亙古不變的最高法則。什麼是安全?安全就是「無災無難」,也就是不危險的意思。登山安全就是相對確知沒有任何可能發生的危安事故,即使有風險也是處於較低的安全顧慮狀態。只是這個安全因素不能光用「運氣」來賭,而是要用有效的「風險管理」來因應,從對妨礙登山安全因子進行風險辨識、分析、評估,進而作出積極有效的因應。只可惜很多山行者對整個複雜的山域因素、知識等根本沒有「危機意識」,觀察力與敏銳度都不高,大而化之的習慣造就一連串的大意或疏忽,發生意外恐怕也只是剛好而已?因此,想要有個安全的登山就必須先建立登山安全文化和安全意識,否則山難發生的頻率不太可能會降低?
登山,把安全放於心中。日昨(2021.11.09.)立委王婉諭在其臉書貼文指出,「近年來,台灣登山、從事水上活動的人口越來越多,尤其在政府推出開放山林、向海致敬的政策之後,也讓更多的人願意走向我們珍貴的山海資源。以登山人口為例,光是去年的1到8月,就比2019年同期大幅成長近四成!」據此,她向行政院蘇院長質詢現在面山面海的一些亂象,希望行政院能夠擔起責任,全面盤點目前的問題,並且實質召開會議、具體討論。蘇院長也當場承諾,「對於開放山林之後產生的各種問題、各界的指教,以及今天我們提出的問題與期待,都將統整盤點,並由蘇院長本人親自主持會議,也會邀集專家業者共同精進,請相關部會在三個月內進行具體規劃。」這是蘇院長在推動「向山、向海致敬」積極開放之後的另一進步作為,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看官方會端出什麼「處方」?
「山海教育除了讓你我愛上這片土地,更要讓每個走進山海的人,都能平安回家。」這個安全管理的訴求不但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每一位從事山區海域活動者本身應該有的基本認知與努力事項。其實,安全工作牽扯範圍面向極其廣泛,要找一個專責的「事權」單位可能也不太容易,期待公部門有套「系統性」管理機制其困難度似也不低?但政府也不能就這樣因循苟且下去,民眾尤須自我教育(積極參與相關課程之研討及學習),習得一些上山下海的觀念、知能、技術、資源及裝備運用,期讓戶外活動之危安因素降低,避免遺憾事故一再發生!
上山下海要做到「零事故」是不可能?但只能奢求其頻率降低、傷害程度變小,甚至在「可接受」範圍內而且是能夠有某種程度的「可管理性」範圍內進行活動。這目標、這期許,理想性甚高,「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我們絕不能因其理想性高就不作為、或亂作為,公部門絕不能在鋒頭上「唬弄」一下,而民眾也不能不自我提升,方可能安全無虞的真正享受到「山,總是帶給我超乎預期的滿足。」
~ 百岳老查 2021.11.15.
附 記:
「理想如空山新雨,滌淨人心;理想如石上清泉,汩汩作響;理想如松間明月,朗照萬物。」良好的面山面海管理是一種理想,而且是一種官民無可逃避的理想。面山面海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面山面海活動。官民如何承擔這一「使命」,則是現今相關公部門以及從事山區海域活動的社團乃至個人所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本照片引自2020.07.03.聯合新聞網(圖/四塊玉文創提供)。《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一書(四塊玉文創出版,李嘉亮、邢正康 著)指出,「登山安全永遠要記得放在第一位。」該書是為台灣登山量身打造的圖解入門百科,對登山新手有所助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