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就是資源 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文字-A A +A

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營造了一個布藝創作空間,讓身心障礙孩子的家長們,能夠透過製作布藝品而有一些經濟補貼。在這樣的友善條件下,家長們也意識到,自己也可以為社會做點什麼,於是投入環境永續課題,廢布再利用,製作出實用又環保的布藝品。

靠手藝做環保 賦予廢布新生命
成品牆上展示著丹寧布製作的背包、提袋、帽子、杯袋……富有潮流感的布藝品,源自回收二手衣的牛仔褲牛仔衣,或是布工廠的下腳料。本來會進焚化爐焚毀的廢布,經由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媽媽們的巧手,成為讓人想要使用的物品。
謝沂瑾理事說:「我們『布藝young 修惜站』是唯一以廢棄丹寧布為主體,進行拆解製造出新布藝品的修惜站 (再生物品修繕展售物流據點)。我們會接廠商的合作訂單,也會創作後放上網路或帶到市集販售,客製化縫製也可以來談,若適合也可以由我們代勞。」
舊衣回收布料不僅難做,也有整理成本。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把衣服洗乾淨折疊好放進袋子裡才投入舊衣回收箱,髒衣服很常見,更有一些很奇葩的物品會混進袋子裡。要先找出能使用的布料,確認口袋裡沒雜物之後,加入洗衣精清洗曬乾才能放到待用布料的衣架上。這點一定要做確實,才能避免接觸布料的孩子或媽媽受傷。永豐餘支持廢布再利用,不僅對民眾大力宣傳衣服要先洗再捐的觀念,還提供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洗衣機和洗衣精。
將無法再穿的衣服改成新的形式,不僅是環保,也是情意的延續。就有人拿著爸爸留下來的舊衣,請協會將這布料製作成西裝的內裡,這樣就可以永遠把爸爸放在心上。

友善職場 特殊孩童的家長也能被善待
這群一起用布藝做環保的家長,相遇的機緣很另類,他們在醫院或診所之類的地方認識彼此,因為身心障礙孩子必須做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等待的時間交流各種醫療和教育資訊,也分享心事,互相幫忙解決問題。
由於身心障礙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放學後沒人照顧,家長們必須把孩子帶在身邊。必須配合治療時間來安排生活作息,也使他們無法進入一般職場。不像一般的家長有機會重返職場,他們卻連想都不敢想,直到找到了現在的工作模式。
謝理事說:「我們都會自然而然變巧手。現成的輔具沒辦法適合所有身障者,我們會將輔具改造得適合自己的孩子,也會自製教具,手作就是我們的生活日常。後來唐老師加入我們,她教我們縫紉和設計,讓我們製作的布藝品從堪用進化為商品。」
他們在104年一起接了一個勞動部的案子,體認到她們的裁縫技能有機會轉換成工作,心裡燃起了重返社會的希望。當時在中壢的興國市場販賣一般的布藝品,雖然只是嘗試性的小規模,但他們發現,如果一起合作,勞動力的總和就不會中斷。大家各自挑自己方便的時間工作,一般公司沒辦法允許員工這樣做,但是自己當老闆就可以。
為期一年的案子結束,家長們卻不想就這樣散去,於是繼續這樣的模式。期間遇到理念相同的公司,但礙於由個人身分銷售,無法合作,只能讓機會消逝,最後她們終於決定成立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
這裡歡迎家長們帶孩子一起來參與,不必擔心沒人照顧孩子;這裡歡迎家長們調整工作時間,因此可以配合孩子的復健和上課,不必擔心頻繁請假會沒工作。他們終於創造出安身立命的地方。

期許孩子們未來也能有工作 目標再難也要努力
寒暑假的時候,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的工作室非常熱鬧。至於平常日可能會出現的兩個孩子,都滿十八歲了。一位雖然心思細膩、思考清晰,但重度肢障而無法在他處就業,留在協會中使用一根手指頭打字,算是小秘書。另一位,聽說終於有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小作所)要收她,難得有小作所會收生活自理能力尚未完全的身心障礙者,阿姨們全部力勸孩子的媽媽放手。
孩子們畢業後何去何從,是家長們非常擔心的事。他們會設計布書籤讓孩子透過撕纖維鍛鍊手部動作,或是某些孩子可以幫忙拆布,但這只是有限的練習,對孩子幫助有限,更別說要幫上忙。協會現有的營運需求工作,絕大部分是孩子們負擔不來的。
「我們的心願就是家長們的心願。只是,感覺上很難呢!我們還是有些想法,等協會運作穩定一些,再看看要怎麼做。」謝理事說。或許,萱藝新知在幾年後還會有令人讚嘆的新發展。
NPO中心主任蘇秉凱(最左)、楊子誼(最右)與當天在場的萱藝新知媽媽和孩子合照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5.11.13

Job Enjoy

加入時間: 2015.11.13
164則報導
2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回收就是資源 桃園市萱藝新知關懷協會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603篇報導,共13,17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603篇報導

13,17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