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竹子回到日常 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以生活觀點推文創和主題旅行
當愈來愈多種材質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就愈來愈少人知道竹子的萬用。復興區是桃園桂竹的主要產地,至今仍大量產出竹材,也有不少泰雅族人從事伐竹工作。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成立於復興區卡普部落,為了讓竹藝品下山,在大溪市區開門市。山上山下分工合作,一起為復興桂竹產業貢獻心力。
桂竹一直有市場 產業健全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標
北橫公路以及沿途開枝散葉般鋪設的產業道路,是桂竹竹材運輸販賣的交通命脈。復興山區一車車未經處理的竹材,經由卡車運送到竹山等地區,才由當地加工。
復興區雖然沒有加工工廠,但自製竹器、竹屋時,還是很清楚怎麼加工,甚至有雕刻竹杯放了十幾年仍未發霉。為使竹子防黴,將處理槽內的水煮沸,放入微量的氫氧化鈉攪拌,再放入竹子煮一段時間,撈起後曬太陽一個多星期,再直立放一段時間讓竹子能維持恆定,恆定後就不易變質。保存竹製品,乾燥是重點。
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努力向竹農推行竹林管理,竹林疏密度必須視用途而定,只採竹筍、只採竹材、兩種都採,需要的疏密度會不一樣。竹子生長力旺盛,再加上日治時期的大量種植,已多年無須再「種」,竹農需要費心的是管理,即使竹林廣大、巡視辛苦,農務也不能荒廢。
竹子萌芽期是吸附二氧化碳量最大的時期,也就是說,留空間給新竹子生長,可以很有效地淨化空氣。七年以上的竹子已經老化,地下莖如蜘蛛網般密布,並停止生長,抓地力不夠將影響水土保持。砍舊留新的竹林疏伐宣導,也是協會的工作之一。
桂竹協會是幫助泰雅族竹農推廣桂竹的協會,一方面向竹農宣導照顧竹林,另一方面發展竹藝品和觀光課程讓民眾能支持桂竹產業。總幹事希望竹農不要誤以為桂竹協會就是在辦觀光課程,而是希望竹農理解桂竹協會是全面的協會。對此,桃園市NPO中心表示,無論非營利組織希望朝哪個方向走,只要有困難,中心都可以替他們媒合相關業師,提供諮詢。
從生活到藝術 竹製用品魅力無法擋
臺灣北部的文創流動市集,最近出現了一個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唸的新興手作品牌「Qenay na Bamboo」,販賣的是精緻又有設計感的竹製耳飾。其實,Qenay(給奈)是泰雅族語的「耳飾」,Qenay na Bamboo是個名符其實的「竹耳飾」品牌。
「Qenay na bamboo」意思是竹耳環,把整隻竹子完整運用,製作出令人驚豔的完美飾品。
很多人驚艷於竹子竟然可以拿來製作耳飾,殊不知竹製耳飾並非新創物,而是泰雅族傳統。過去泰雅族不論男女皆有配戴竹、貝做耳飾的傳統,常在宴會跳舞時裝飾;當然,把竹耳飾做得漂亮,也就成為令人稱羨的技藝。
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推廣全竹利用,使用竹工廠不使用的竹尾段,因而創立了實驗性品牌Qenay na Bamboo,以藝術創作的概念研發各種耳飾樣式,每副耳飾都是手工製作。以往很難買到的Qenay na Bamboo竹耳飾,現在能在網站上訂購,若想要親自看到、摸到竹耳飾之後再購買,可以到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的大溪店面。店面離大溪老街車程不到十分鐘,藉地利之便,外型精美又承載桂竹產業及泰雅族文化符碼的手作竹耳飾,有望成為新崛起的旅遊伴手禮。
當然,竹製品並不是只有耳飾,有更多是民眾聽過或看過的,比耳飾大一點的有玩具、樂器、食器、容器、米篩、魚筌……大很多的則有竹製建築,例如家屋或穀倉。然而,現代人已經不易體會要怎麼用竹,開設課程和體驗旅行就成為傳承竹文化的當務之急。
復興桂竹產業 也復興道地泰雅生活
「卡普竹農輕旅,是部落一日體驗,十五人成團。不同季節都會安排這類旅遊行程,如果有團體想要客製化,協會也可以安排。」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林依婷說,辦體驗課程不為了賺錢,但精緻旅行就是要考量成本,來參加的人才會是想要深度旅遊的人。
有泰雅人的地方就有桂竹,桂竹產業和泰雅文化的結合是自然產生的。行程安排是在卡普部落進行,不僅能欣賞開闊壯麗的山景,還可以認識竹林生態,從砍竹、拉竹、手作食器或竹藝,了解竹子奇妙的特性,並且跟著時節過生活,體驗泰雅食農,採桂竹筍、竹筒飯、香蕉糕、小米醃肉、釀小米酒。來場體驗泰雅採集、飲食與竹文化的輕心境深旅行。
林依婷說:「我們不會為了旅遊行程去設計原本不存在的東西。泰雅文化原本就這樣,竹產業原本就這樣,我們做的是選取,在原汁原味當中調整深度廣度。我們請原本就伐竹的人教伐竹,請做竹編的人教竹編,請耆老講故事……我們是在復原生活。」
桃園NPO中心蘇秉凱主任在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員工的講解下試玩竹製樂器。
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期許自己,能發展得更全面,也更能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繼續朝向「復興」桂竹產業以及泰雅文化的理想邁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