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愛滋歧視的好方法—從理解做起|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張仕煦|露德協會
文/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張仕煦、圖/台灣露德協會
關於「汙名」與「歧視」之間有什麼差別?我們常常掛在嘴邊,想要破除汙名,但汙名又是怎麼產生的呢?當人面對威脅或危機時,通常只有兩種反應:不是逃避,就是抗爭。在面對歧視的議題時,很多人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但這並非應有態度,反而會帶來不健康的後果,例如讓受歧視者的生活帶來複雜和難過的影響。雖然有人會站出來堅決抗爭,但堅決抗爭的愛滋病患者往往可能為此遭到被逼入死角或孤立的代價。華人文化教我們主張包容,但很多人在面對愛滋病患者時,卻把這兩字真言拋諸腦後。其實,文明國家的人應該表現得更包容,亦應該自願站出來,通過技術性支援或游說立法的行動幫助愛滋病患者得到應有的權益。U=U是愛滋領域的重大里程碑,科學已證實治療愛滋病的意義,感染者穩定接受治療就不會成為感染源,感染者也不用再擔心會透過性行為傳播病毒,可以放心交友、談戀愛。U=U觀念的普及,有助扭轉大眾對愛滋刻板印象。
(圖為仕煦在聽完感染者的生命故事後所繪製的愛滋面具,希望藉由圖像的力量,重製彼此對愛滋的想像,圖/台灣露德協會)
愛滋甚至還考驗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儘管染者的生命獲得延續,卻發現社會上不論是在生活、校園、醫療仍充斥著許多歧視。許多的害怕跟歧視可能不是有意,而是不了解以及被操弄後的結果。分別是「人們不了解愛滋傳染途徑,害怕透過日常接觸被傳染」、「人們害怕被傳染愛滋病毒」、「人們認為感染愛滋病毒是可恥的,不應該和我來往」。感染者身處於來自家人、伴侶、朋友、職場、醫療的歧視環境下,在表明自己身分的同時,就會擔心是否會遭受到不友善的對待,這股整體社會的烙印更進一步的造成心理壓力,使得感染者將日常生活感受的汙名內化,影響自己的看法及心理健康。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於2014年提出「三個90」的終結愛滋策略,希望90%的社會大眾透過篩檢確診,了解身體狀況,90%確診感染者開始服藥治療,90%的服藥感染者病毒量降至偵測不到。達成此目標的關鍵,便是解決存在社會中的歧視與汙名。而台灣目前的愛滋控制數據為,90%感染者被診斷出感染,92%知道能接受良好醫療照顧,95%接受治療者病毒量已有效受到抑制;預估2020年底,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達成「90-90-90」的目標的國家。當前對於愛滋的汙名與恐懼多源自於不理解,因此對於減低目前社會環境中的歧視為突破口,「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跟預防。」
(圖為課堂同學分別在黑板寫下與身邊親友分享愛資訊息時的過程。圖/台灣露德協會)
如何打造有效傳播? 走進目標群體的世界,當你所傳遞的資訊與受眾根深蒂固的觀念產生共鳴時,他們更願意改變立場或採取行動。這一點在婚姻平權得到了驗證,也意外地產生世代的衝突性對話與共鳴,如果能打入老年人的社交圈,想必世代思想衝擊與討論性會比年輕人同溫層團體的效益來的大。
台北醫學大學 護理系張仕煦 露德協會服務學習心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