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師返鄉 用巧思讓古坑與社區長輩一同前行
【記者 江晨/雲林報導】
台灣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已然成為了社會中的常態,而對於長輩的關懷與照顧更是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在雲林縣古坑鄉的古坑社區中65歲以上人口甚至佔據了全社區高達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因此「長輩」成為了社區首要關懷的對象,但在針對長輩展開樂齡活動、長青食堂、送餐服務等行動的同時,社區營造規劃師黃璟翔也運用了創意與巧思,將平凡矮屋翻修成了如同電影《魔戒》中哈比人的家,成為了現今知名的打卡景點,並策劃了《庵古坑》文化季刊,試圖讓更多人看見古坑的美好。
黃璟翔參考電影《魔戒》中的矮房,在改造中採用黃色、綠色及咖啡等色調,並融入歐洲童話風格元素建成社區關懷據點─古坑客廳。(江晨/攝)
在2016年,古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淑慧開始著手規劃樂齡活動時,他馬上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社區當中連一座村民運動中心都沒有,那長輩們的活動又該在哪裡進行?」起初有善心人士願意借出平房旁的停車坪,作為長輩們活動的空間,但這僅能解決暫時性的困難,取而代之的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戶外的天氣變化太大,這對許多長輩的身體而言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吳淑慧表示。在此情況下,社區發展協會只好另覓他處,期間也曾向當地學校、區公所申請場地,但卻皆以目前無公有地為由而遭拒絕。
困難之際,吳淑慧遇到了返鄉青年的藝術家黃璟翔,便邀請他一同參與社區規劃,這也正式成為了古坑社區改造的開端。黃璟翔畢業於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碩士,在學時期就曾經參與過多項社區營造,畢業後回到家鄉古坑創立藏野藝術工作室,並兼任了古坑國中美術老師一職,利用繪畫、雕塑的專長為當地社區做出改變。黃璟翔意外發現兒時玩伴的舊家成為了破舊髒亂、雜草叢生的建築,此情此景,讓他立刻萌生了將它改造為社區關懷據點的念頭,隨即將場地承租,根據地形、房屋狀況、環境色彩等因素進行規劃,矮平房的建築形式也被黃璟翔視為亮點,而構思且聯合志工改造成頗具歐洲鄉村風格的哈比人小屋,打破了傳統村莊的限制,並將其命名為「古坑客廳」,作為社區關懷據點,從此樂齡活動的舉行不必再擔心風吹、日曬、雨淋。
古坑客廳也與周圍的「蕭家菸樓」、「拼圖公園」做結合,除了為長輩增添趣味性之外,也希望讓過去荒廢的菸樓成為當地的歷史文化產業。黃璟翔也提到拼圖公園的理念,就是希望讓居民記得並向大眾傳達,社區的改變皆是藉由眾人一小塊、一小塊的付出而拼湊而成,而當中的每一塊拼圖都代表著古坑鄉的不同特色,像是咖啡、香蕉、菸樓等等。這一系列的舉動,雖然讓長輩、志工找到了共同前進的方向,但起初卻仍然無法激起古坑居民對社區營造的意識,直到當地遊覽車變多,遊客絡繹不絕的去詢問居民這些景點在哪裡時,才一同帶動了居民想要深入了解的思想。
古坑社區志工與黃璟翔將荒地與蕭家菸樓共同翻修,成為拼圖公園。(江晨/攝)
「古坑雖然有咖啡節,但來古坑的觀光客基本上都往山上跑,即便經過古坑中部也不會做停留,那如果我們有特色、故事出來之後,自然會有人慢慢願意留下來。」黃景翔說到。於是他與社區志工透過田野調查、文獻收集、資源盤點,深入窺探家鄉古坑的美好,創立了《庵古坑》文化季刊,並結合在地特色文化店家與館舍組成「街角館」,透過緊密的鏈接促進地方發展,讓大眾了解到這個充滿地方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的生活圈,也希望未來能將其促成「古坑的生活博物館」,引進人潮,讓古坑當地的特色與文化內涵進入外界的視野,製造地方文化發展與經濟雙贏的局面。
黃璟翔發行《庵古坑》文化季刊, 並親自負責每一期的封面繪圖。(江晨/攝)
誰能想像在過去古坑社區人口老化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古坑社區發展協會卻一度荒廢了三十多年,直到2016年從衛生所護理師退休的吳淑慧接任社區理事長,藉由志工們以及黃璟翔的通力合作,才讓古坑社區慢慢步入軌道並漸漸為人所熟知。時至今日,古坑社區發展協會不僅對長輩不定期進行家訪及電訪,還在社區關懷據點旁建立了長青食堂,據點的樂齡活動也從過去的每周僅有兩天舉辦,到現在是週一到週五每天舉辦,為老人家們提供了一個能感受到溫暖與陪伴的新空間、新去處。一位92歲的阿嬤范黃甭開心的說:「我現在每天早上起來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來到這裡,有姊妹們作伴,也有老師教我們講古、唱歌、畫圖、運動,所以每天來到這裡就很開心,不像之前都只能待在家裡。」
長輩們在社區關懷據點-古坑客廳內參與活動的情景。(江晨/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