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實體食物銀行八月成立 提供貧困戶溫暖庇護
【靜報記者 曾鈺婷/台中報導】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連最基本的三餐溫飽,現在也成為不少人渴求的事情,財團法人醒世慈善會成立的食物銀行長期巡迴中部地區各鄉鎮發放食物,日前醒世慈善會終於募得足夠資金,預計將在八月於豐原市成立全台第一家實體的「食物銀行」。
醒世慈善會成立的食物銀行今年第二十三次巡迴台中縣豐原市和后里鄉發放食物。四月十一日的早上,雖然是星期天週休假日,食物銀行的攤位前卻早早排滿等著領食物的人潮,醒世慈善會主任徐振彬拿著大聲公對著在場民眾宣布今年八月即將成立實體食物銀行,屆時有需要的貧困戶可以按照規定,隨時到實體銀行裡領取食物。
食物銀行在台灣已成立八年,這概念最早是1967年從美國開始,後來加拿大、日本也出現這類組織。曾在加拿大住過十年的徐振彬八年前將食物銀行的概念帶回台灣,一開始礙於資金不多,醒世慈善會以行動車的方式巡迴中部地區各鄉鎮發放食物,依募集食物數量,每年發放三至四次。
醒世慈善會以成立實體食物銀行為目標,終於在成立第八年之際募得足夠資金,將在豐原大道購買四十四坪的土地,預計今年八月正式成立全台第一家的實體食物銀行。實體的食物銀行和行動車巡迴的食物銀行不同,實體的食物銀行就固定在一個地方,讓有需要的人隨時可以去那邊尋求,較可避免搶劫或偷竊等犯罪行為。
醒世慈善會是供奉關聖帝君明善天道院的附屬慈善機構,實體食物銀行的善款來源是由高雄醒世慈善總會撥香油錢給台中分事務所,善款累積的速度較慢,因此巡迴發放到第八年才有辦法成立實體的食物銀行。徐振彬說:「雖然我們現階段的金錢還不太夠建造整棟房子,但是我們會先把其骨架、鋼筋建起來,當然是希望如期完成,但是我相信將來我們能夠慢慢地把它建起來,成為一個示範的食物銀行。」
食物銀行的概念是食物銀行從商店和企業取得剩餘的食品,例如超市將過期的罐頭,或是用公眾捐款購入,然後將食品分送給貧困戶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之所以不以金錢捐助,醒世慈善會的本意是若把錢給這些貧困戶的話,無法控制金錢的流向,可能會被用於買菸、酒等其他的地方,這些就不是給予善款幫助的原意了。
今年醒世慈善會在全台中第一次發放的總數有一千七百二十一戶,每年都會有三到四次的發放,發放的次數主要是依照募集到食物數量而定,而發放對象是依據各個鄉鎮公所提供的貧困戶名冊,或是申請政府補助,但因達不到政府的門檻標準而領不到補助金的貧戶。
徐振彬提到,去年總發放計有五、六千戶,這幾年巡迴發放下來,發現台灣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前來領取食物的貧困戶數越來越多。全台中地區發放的貧困戶最多是在偏遠的和平鄉、大安鄉等山線和海線的原住民。
貧困戶賴先生說:「這些發放的食物足夠吃上十幾天了,我已經七、八十歲,沒有能力工作又租房子,只能靠政府的幾項津貼繳房租,剩下的錢過得很困苦,我雖然有三個兒子,但一個住精神病院,另一個兒子有身體上的殘障和聽障,最後一個兒子也失蹤二十多年,有這些領取的食物可以說是很大的幫忙。」
這次醒世食物銀行在豐原站發放的食物有米、生麵、玉米粒、幼筍罐頭、醬菜、義大利麵、五穀粉和奶粉,食物來源大多是食品公司、工廠或是民間捐贈,或是拿募得的善款去購買不足的食品。醒世食物銀行自成立以來,還沒有較大型的集團捐贈食品,也沒有接受過政府的援助,不過醒世慈善會曾經接觸過較大的財團是鴻海集團,其底下的普立爾科技公司原本有要捐食物,但不知為何最後反而變成捐給台中縣政府,徐振彬還是希望能有多一點的援助和年輕志工的加入,不然目前食物銀行的經營還是挺艱難。
除了食物銀行之外,醒世慈善會現階段還有個目標是脫貧計畫。醒世慈善會裡補助的貧困戶有分「新貧戶」跟「舊貧戶」,所謂的「舊貧戶」就是一些沒有工作能力、需要不斷援助的老弱婦孺;「新貧戶」則是指單親家庭、失業的人,有謀生能力只是暫時性有困難。
本著「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捕魚」的理念,醒世慈善會先規劃各類點心食品訓練課程,能讓這些有謀生能力的人學技術,由原本消極的接受救濟轉為積極的自立更生創業,讓他們可以自己謀生,但是通常自立一個店家或攤位是需要一筆很大資金,醒世慈善會希望藉由善心人士認養攤位,幫助職業訓練後的新貧戶謀生,再由他們輔導另外相同個案,互相扶持下去,等到他們有了固定收入後,分期還資金給醒世慈善會,醒世慈善會再把錢拿去幫助下一批人,雖然這個脫貧自立專案目前因資金不足問題還在規劃中,卻是醒世慈善會的最終目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