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亞太人權代表 國際人權博物館亞太分會在台灣

2020/11/18 20:36
1,42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政大之聲記者薛內慈、劉于婷、莊貿鈞、邱俐慈的專題報導】(本專題製作時間為2019-09-27)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主席David Fleming於2019年9月3日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宣布,台灣「國家人權博物館」將正式成為自拉丁美洲分會後,全世界第二個成立的分會—「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此成就獲得全世界的肯定。

        過去多年,博物館在亞太地區的角色持續推進,由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到國家人權博物館,最後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David Fleming一直都認為說相對於亞洲其他國家,在人權的議題上事實上是表現得非常突出的。」他強調有數位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的老師,是此成就的重要推手:「現在是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的秘書長賴瑛瑛老師,還有一位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的監事,叫吳淑英老師,所以他們當年其實就有在爭取說是不是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眾人經過長期努力,更確立台灣在國際人權上的地位。

        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脈絡,是聯盟選擇設立亞太分會的依據,David Fleming指出其中的關鍵:「The main reason is that I think that Taiwan has an interesting record in human rights advancement, unlike many Asian nations. 」他讚賞台灣在人權上的領導與處置,也提出對台灣白色恐怖的看法:「I think that Taiwan has responded appropriately to a dark period, anytime history, and all nations have dark periods, but not all nations are able to deal with them, appropriately afterwards.」他認為所有國家都會面臨黑暗時期,但國家要如何處置、安撫受害者,往往才是歷史的關鍵,而台灣面對黑暗歷史的處理方式,對聯盟來說,是亞太地區最佳的典範。

        然而,在儒家思想的亞太地區,亞太分會往後可能面對眾多問題與困難,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教授黃默表示:「儒家思想,對當代我們所了解的主勢人權是背道而馳的。」他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亞太人權推動的困難性:「到了90年代,提出了亞洲價值,李光耀、這個鄧小平到現在北京的一些領導人,他們談的都是:『我們對人權看法跟西方不一樣的』我們絕對不能接受西方的觀點』」黃默補充,從五四運動以來,到泰國軍事政變、菲律賓的民粹,以及香港的反送中議題,在亞太地區,推動西方現代人權容易遭受阻礙,因此黃默強調,雖然設立亞太分會,將提高台灣人權領域的能見度,但勢必會消耗龐大的資源與面臨文化差異的困難。

       今年十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將設立網站,讓民眾理解亞太人權面貌,陳俊宏表示:「結合亞洲地區的相關的博物館,我們以共同策展的型式或者是我們用這些共同的研討會的型式,讓那些不容易被聽見的底層的聲音可以被聽見。」他也提到,明年將以主題「暗黑觀光」讓民眾了解負面遺址,並舉行「暗黑文學論壇」,以文學為討論基礎,邀請亞太地區曾經經歷暗黑歷史的國家參與。未來的活動與計畫,雖然無法保證亞太地區的人權問題立即改善,但依舊期望能為亞洲其他國家人權議題,帶來影響與改變。

國家人權博物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