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不難 但大腦無法消化山給予的一切
登山不難 但大腦無法消化山給予的一切
※ 一小時接一小時這麼走著,所有的感覺都循著某種節奏,你會感到身體在行走時十分通透。(娜恩.雪柏德《山之生》) ※
多登頂一座山,總會多一層領悟!登山難嗎?就以多數初學者為例,他們在還沒接觸登山這乙節之前,對山有股「躍躍欲試」的期盼?後來有機會登小山,從小山行走中慢慢去摸索、去體會、去修正、去期許、去立攀登大山之「大志」!感覺不出有什麼入山門的「捷徑」?似乎也不需要捷徑?起先,跟著人家走(不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因功力還不夠),亦步亦趨,一步一腳印,一程一心得,幾次之後,不見得「成竹在胸」或有恃無恐,但心裡篤定得多了,自然就會自己規劃一些較簡單行程,一切自己來有時候還能自己走。在跟團與獨走摸索過程中,有些人總以為自己能單飛,無拘無束、無所遷就的行山,似乎更貼近自己心性?日後選擇「獨攀」,也是很自然的事?但前提是不逞強、不勉強、不躁進,能走就走,矛頭不對或感覺不好,就不走了、就下山了!如果說,山有門,山門應該就在你心頭、就是你心門,門禁管制就靠你自己了!
岳界有一些人,雖然接觸登山的歲月不算太長,但因為很投入,替自己開發出很多歷練的機會,成效很不錯、很有本事也很有見識,不管是國外遠征切磋技術、吸收國際新知;或是和國內登山好手相交流,傳遞一些技能與觀念,這種精神很值得初學者或有心走入山林這一行業者,一條可參考的歷程!畢竟這些積極投入與學有專精的堅持和毅力,值得岳界尊敬與佩服,更是岳界所需要的。但也有一些到國外去攀幾座山、念了一丁點山經,回來之後就自以為不得了,看衰看扁國內登山界的種種「不是」?也許這些人真的學得一身好本領,但在山面前,不管是大山或小山,還是要保有一顆謙虛與敬畏的心;對登山界老前輩們,還是要存點尊重!台灣岳界範圍就這麼一丁點大而已,登山歷史也還在摸索精進階段,尤其需要這些有本事的岳界菁英們,不厭其煩的把一些觀念和技巧傳播開來,慢慢把台灣的登山風氣以及官員乃至於國人對山的態度給轉化過來、給提升上來,期許有一天能和國際登山潮流相接軌!
只是,有些菁英或半吊子的假菁英,入山就很臭屁,架子就很大,目中也很無人?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如果你的隊伍中有這種人,保證這一趟的登山感覺會有點怪、甚至有種不舒服感覺?奉勸這些朋友們,對人、對山還是謙虛一點比較好?「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淮南子》」自視藝高膽大而有恃無恐者,反而容易出事?這就是一般所引以為鑒的,自恃所長、閉著眼睛都能走的自信自負,極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無謂困擾或禍害?登山這個領域,那怕你再熟悉環境、技術再高超,最要防範類似這句「獵犬終需山上喪,將軍難免陣中亡」的古諺所指陳現象?入山也就是要時時處處懷有臨淵履薄之心,嚴防馬前失蹄!
山不存心殺人,也不存心討好人。或有人認為登山時,「我們輕信的雙眼」容易被山裡的美麗景致所「欺騙」?因為絕大多數的登山客,從未真正的去理解大山,也從沒有真正地去認識自己和山之間的微妙關係?如果完全依照自己的感官感覺來行事,山有可能會讓你「帶著遺憾看待山的猙獰面貌」?因為人類的「大腦無法消化山給予的一切」?所以說,人在大山面前,其實是非常渺小的,如果僅僅以習得攀登的一招半式為已足,就目中無人、眼裡無山,這是會嚐到苦頭的,甚至會把命留在山裡的?
人若爬得許多大山,卻賠上了生命,這又有什麼意義呢?行山者怎能拿山來換生命?登山之所以讓人既愛且恨、既可怕又迷人,是因為那怕是你一時不以為意的錯誤判斷,都有可能導致令人遺憾的嚴重後果?難怪有此一說:「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湮滅。」是耶?非耶?山域不是戰場,何須與山作殊死戰?
~ 百岳老查 2020.10.05.
附 記:
爬山,真的會像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所說的這樣嗎?他說:「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峰能讓我更起勁,找到自己的節奏。最重要的是從這個過程找到樂趣,有了樂趣,你才能持續地走下去。…在冒險的過程中會製造出下一次的冒險。」其實,每一次的入山、每一天的行山,都應該是安安全全、愉愉快快的下山。從行山過程中,慢慢地、一步一腳印的攀登與行走,還要記得欣賞每一瞬擦身而過的風景,且要將這個美景攝印在心底,待下山之後,慢慢去反芻咀嚼,屬於山的味道才會真正的出來、真正的回甘!本照片是百岳老查某年某月的那一趟「北三段」之旅,在雲海保線所往天池山莊途中,似乎是由高姓山友所拍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