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南美 體驗新世界
記者周育如高雄編輯報導 在國立中山大學的校園裡除了可以看到來自各國的交換學生之外,學校每年也都派出許多優秀的學生前往世界各地進行交換計畫, 在國際交流方面可說是不遺餘力。今天採訪的這一位是畢業於政經系,目前正在南美洲智利馬約大學就讀的黃漢妮(Honey),交換期間為九十五年七月到九十六年八月。以下為黃漢妮自述
。
「南美洲,一個印象中非常遙遠的國度,多數人的了解也多停留在阿根廷及巴西兩個大國,但,在國際交流處前處長於2005年十月簽下在智利的Universidad Mayor這間姊妹校後,我就有深刻的認知,2006年這一年交換生涯非智利莫屬了。她離我所了解的世界最遠,這一年的時間,卻也給我最多的驚奇與收穫。 出發前帶著許多的不安,一直到抵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的前一刻,我都必須坦白的承認,對這個國家可說是一無所知。畢竟,在坊間要找到相關智利的書籍可說是相當不容易。 因此,一切的認知與了解都必須自己從生活中去體驗與學習。前半年的時間,藉由與寄宿家庭相處,一方面增進自己的西文能力,另一方面也藉此體驗當地人的文化;而若非親身體驗,我想我永遠都不會知道現在的智利,整體經濟表現可與巴西並駕齊驅。 常有人說,智利其實是南美的一塊「文化沙漠」,沒有著名的文學家、也沒有出色的藝術家。然而,談到諾貝爾文學獎,智利人卻也沒有缺席過。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智利因擁有豐富的銅礦資源跟著獲利,方才顯示出智利競爭能力大幅提升的潛力。 來到新的國家,需要面對的衝擊不是三兩字可以輕易帶過,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全新的挑戰。因為非主修西班牙文,生活最基礎的工具—語言,在第一天就讓我吃足苦頭,與接機人員的雞同鴨講、住宿家庭的比手畫腳,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課堂上,由於全西文授課的因素,大致也讓我當了三個月的啞巴與聾子,種種的打擊一直不斷地在挑戰自我極限,空閒時除了多看電視練習聽力、也迫使自己多與當地人speaking,雖然我的文法常搞錯,但只要開口就一定會有進步的機會,如果怕害羞而一直當啞巴下去,就永遠都學不會了。 第一學期結束後,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開始在南美洲自助旅行。從智利首都開始,往世界最孤立的小島—復活島(Isla de Pascua)出發,探訪島上充滿神祕色彩的大型人頭石像—磨艾(Moai ) ,再往南至舉世聞名的百內國家公園(Torres de Paine),讚賞大自然刻畫山稜的力量。之後又造訪了阿根廷、玻利維亞和秘魯。沿途的一切好山好水和世界級古文明都讓我一輩子難忘,而所結交的印加朋友們更成為這次旅途上最美麗的相遇! 一路走來,看到許多不同的文明與文化,對於世界有更多新的感觸,一口破破的西文,帶領著我走過幾個大大小小的城市,住便宜的青年旅社、吃最道地的拉丁美食、雖然日子多在省吃儉用中度過,但這些都是旅行團沒有提供的珍貴經驗。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南美大陸上找到驚奇與感動,更完成了南美四國之旅,在未滿二十四歲的這一年。, 回想這一段在智利的時間,若要問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大概就是結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墨西哥人的幽默風趣,說明了墨西哥不是只有好萊塢電影中的那些偷渡客或罪犯;哥倫比亞人的開朗,印證了哥倫比亞不只有販賣毒品的毒梟;法國人的瘋狂,顯示出法國並非全部的人都走高雅名牌風;巴西人的大方熱情,真是走到哪都是相同的樣子;北歐人的闊綽與閒散,來到南美真是如魚得水般享受。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背景,彼此相處時多少多會有摩擦,但就因著這些摩擦,才能夠更加了解彼此、相互學習,這不正是交換學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嗎?若非來到南美,我想我永遠不會發現世界原來這麼多彩多姿。 離別的時間在即,對於這個位在世界角落的國度,除了有許多新的認知,心中對於這段時間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更有著許多的不捨。不論是旅行時所認識的朋友、看過的景色、學校的同學師長們、台灣青年會的朋友們等,都是這一年最寶貴的經驗。其中一定會有寂寞時的淚水、歡樂時的笑聲,才會累積出這麼多的成長,過去已經過去,帶著這些回憶回到台灣,繼續往下,出發至不同的國度,體驗不同文化。 交換學生,短暫的一年,開啟的不只是對國際的視野,更有對人生遠景的企圖。體驗不同、學習接納不同,累積生命的能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