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不意外」 柴燒的丰采
【靜報記者 楊于萱/台中報導】少了刻意畫上的色彩,陶藝家許興隆利用柴窯自然落灰的著色,多了不確定性,搭配不同溫度的變化,創造明亮與灰暗的對比,展覽擺出日常生活用的茶具、花器、及大小碗,造型雖然簡單但色彩變化令人驚奇。
許興隆說:「柴燒的色彩表現難度在於溫度的控制和投入的微量金屬的差異。」溫度越高燒出來的成品顏色越鮮豔,不同的微量金屬則決定色彩,因此在燒窯過程中投入的木材就決定顏色的,甚至木材的大小、溼度、厚度都會影響出窯的成品,這些在燒窯過程中添加的「微量金屬」,「落灰」附著在陶土作品上,裡面的微量金屬經過氧化還原反應後,就會產生顏色。
許興隆強調,「柴燒絕對不是意外出現的作品。每個色彩的變化都是考驗一位陶藝家的技術,柴燒的顏色絕對不會是意外,想要燒出滿意的色彩就要了解媒材、了解窯燒時的溫度差異。」許興隆解釋,溫度較高的地方會燒出較鮮豔的色彩,相對的溫度較低就會燒出較沉靜的顏色,因為高溫的氣體會往上方聚集,所以擺在上方的作品顏色會比較鮮艷。
展覽中的作品有鮮豔得像火焰在燃燒,有深色得像沉靜的夜晚,有的中和兩者。由於柴燒悶燒的時間較長,一般的釉彩無法拿來做「柴燒」,使用的釉彩的話,必須選用可以長時間在高溫環境燒熔的,因為「長石釉」的微量金屬組成較單純,而且需要長時間燒熔,才能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長石釉」因此成了柴燒能適用的釉彩。展覽中有一組四件的作品,是相同的釉方但燒出來的顏色卻相差很多,這就是在窯燒的時候所放置的高低不同,溫度不一樣產生四件作品之間的色差。
柴燒因為不能控制色彩的變化範圍,所以無法做比較複雜的變化,通常都是做簡單的茶具、器皿、花器等等,這也是許興隆的創作理念,做出能夠在生活中使用的東西,沒有複雜的造型但是柴燒自然落灰所上色的樸實感,更能打動人心。
《煙的丰采,徐興隆柴燒個展 》即日起至三月十七日在台中市文化局文物陳列室展出,展出時間為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週一休館,有興趣者可前往參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