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蚵藝文化館 再造漁村新生命

2010/02/21 02:48
3,449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詹文喬/彰化報導】蚵藝文化協會理事長余季數年前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隨即放下手邊的工作,返回芳苑鄉王功村。他的妻子梁鳳蓉則接手余季父親的柑仔店(即台語:雜貨店)生意,梁鳳蓉發現王功漁村失業的問題很嚴重,於是問國立藝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西畫組畢業的余季,能否製作代表地方特色的東西,協助改善當地環境。

余季想了想,象徵王功的地標除港邊的王者之弓跨海橋和芳苑燈塔,還有觀光客到王功必吃的蚵仔嗲。那蚵仔嗲以外的蚵殼可以創作素材嗎?對於妻子的建議,余季說,「一開始我蠻反對的。」對於一個從小就在王功長大而且受過藝術訓練的人來說,「蚵仔殼在貝類裡面算是長得很難看的。」

後來余季家裡請了菲傭,她工作之餘的興趣是彈吉他,可是家中並沒有這樣的樂器,「所以我和妻子就帶她到樂器行購買,隔壁恰好就是在賣紙黏土的商店。」這給了余季啟發,「用紙黏土當素材就能和蚵殼結合。」

「父親總是坐在柑仔店門口,幾位八十歲以上的老朋友常來閒聊,起先是一兩位,後來就愈來愈多,在店門口的榕樹下就形成老人國。......」這是余季最初嘗試的作品「老人國」,形式上偏向複雜的人物創作。

但余季不久便領悟到,所有的工藝都是一種傳承,於是他將蚵殼藝術品簡化,改而製作造型較簡單的「候鳥系列」。先用一條鉛線建構出骨架,加上一個牡蠣殼,然後使用自己研究出來的?入蚵殼粉末的泥塑土,一隻潮間帶的候鳥就這麼完成了。「用蚵殼搭配這樣的材料,就能做出高蹺?、白鷺鷥和黑面琵鷺。」

王功蚵藝文化的推展其實有賴文建會的不斷資助,回憶起當時前監委黃煌雄率人考察海洋資源,余季說,同行的文建會科長吳華宗見他正在運用蚵殼創作人物,就建議他趕緊向文建會申請社區研習,歷時三年的培訓,才有現在蚵藝文化館的候鳥系列以及從民國九十二年開館至今的生肖蚵藝品展示。

手工藝品不能量化生產,所以就要僱請很多人力來幫忙,余季認為這正是以人為基礎的核心價值,「不是看營業額高低,而是看能夠請到多少人。」在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的協助之下,蚵藝協會目前已有十幾位工作人員,「希望到民國一百年的時候,來蚵藝協會上班的人士能夠達到二十多位。」

余季還說,當地中高齡的失業者,因為豐富的人生歷練,使他們能夠勝任導覽解說員一職,而人數佔全體工作人員一半的外籍媽媽們,則是進行產品研發以及擔任指導遊客製作蚵藝品的師資。

前往蚵藝文化館外頭的工作室,曾是蚵農的林東信目前在蚵藝文化協會擔任蚵田導覽解說員,正忙著用鑽孔機將蚵土底座打洞。他說工作室所生產的蚵藝品一部分放在蚵藝文化館供遊客參觀,其它的則用來販售,「過年時的銷量很大。」

越南籍新移民盧翠芬剛嫁過來台灣的時候還是一位家庭主婦,「後來接觸蚵藝,接著遇上余季夫婦,在蚵藝協會一待就是五年。」現在的她則是蚵藝協會留用的種子教師,負責每年的蚵藝品研發。

1.王功蚵藝文化協會
2.蚵藝文化協會痞客邦
3.王功蚵藝文化館 上演漁村改造進行式

video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