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重新思索與自然的對話-高樹鄉水源保護區的迷思

2010/02/03 17:39
8,635次瀏覽 ・ 9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0
檢舉

編按:
災區也是所學校,在其中我們學習彼此相互對話,對人如此,對環境亦然。屏東教育大學社發系的學生,在方雅惠老師的指導之下,自願犧牲寒假的假期,將自己擺入受災的社區中,與土地與居民互動及對話,也試著以公民報導的形式將社區的聲音帶出來,過程中面對種種質疑及不信任,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都是種挑戰,也是他們從新認識自我、探索世界的重要過程。我們也相信,在這個寒假過後,他們與這片土地的連結,以及與社區建立的情感,也將是他們年輕的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不論成敗,讓我們先給這些願意投入的學生們一個愛的鼓勵吧!
 

文 / 陳虹穎 (屏教大社發系三) / 屏東縣高樹鄉 報導 

GDP掛帥以及短線操作的思維模式,讓原本逐漸式微的傳統農業形式更顯嚴峻,經濟的成長和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一直以來都處於拔河線的兩端,如何兼顧經濟與環境的共存且永續發展,讓農村得以發展並再造經濟價值的另種風貌,因此保障農村及農民在經濟上的安全,就成為農村發展及農業存亡的最重要的前題。(2010-01-20)

照片

舊稱「大車路」的高樹鄉,有著九十二平方公里的沃野良田。境內產業以務農為主。高樹近山,此區水質良好,於是民國76年,高樹鄉被劃定為「水質水量保護區」(水源保護區),迄今已有20多年,地方上依舊爭議不斷。

水源保護區內,部分的產業發展及建設收到諸多限制,依據自來水法第11條規定,在水質水量保護區內不得隨意濫砍濫墾、變更河道足以影響水之自淨能力、採取土石(礦)致汙染水源、家庭汙水和工礦汙水管制、養殖戶設立、汙染性工廠設立等等都會受到管制,居民因此擔心自身財產權益受損。即便農村再生,提倡休閒農業,依照法令假使要設民宿招攬觀光客也必須有所限制。

傳統農業與其他行業相較之下屬弱勢,為了振興農業,而有觀光休閒農業的提出,水質水量保護區確實對高樹鄉當地工商業發展有所限制,房價或地價也會有所影響。但高樹鄉是屬農業型鄉鎮,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豐沃的土質能夠種植出品質保證的農產品,鄉內在地居民多是農民,反向思考水源保護區的劃定對傳統農業來說未嘗不是另一種保障。

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立汙染性工廠、以營利為主的養殖業、禁止設立核能或其他能源之開發、放射性廢棄物儲存或處理場所之興建,對生活環境來說,提供了居民免於污染的威脅,與工業區的居民相比,可以不用受汙水和廢氣的侵害,也可提供農作物更優質的生長環境。

地方的發展,不一定都要將高樓大廈插在這片土地上,是要爭取短期的經濟利用還是維護永續的經營方式,居民得靜下心來共同深思的問題,商業性建築的進入以及開發,或許會帶來觀光客和商機,但是一旦開了商機,真正受益真的是在地居民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