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阿里山咖啡產業新契機 有待相關單位重視

2009/12/03 15:55
7,771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靜報記者 譚熙/嘉義報導】阿里山鄉原鄉咖啡的發展至今已有十年,受到八八風災的洗禮,對於原鄉咖啡產業的發展鄒族人有了省思。「我們需要的是平台販售,讓原住民是生產者也是銷售者。」2007年在古坑咖啡節臺灣精品咖啡豆評鑑「特等獎」的鄒族青年方政倫說。阿里山的咖啡歷經八八水災的侵擾,雖然有所損失,但更有企圖心要讓咖啡香飄得更遠。

方政倫表示,由於樂野海拔較高,採收期較晚的關係,樂野的咖啡比較幸運沒有受到莫拉克颱風的影響,但是茶山、來吉一帶的咖啡樹因為海拔較低,颱風期間正值採收期所以損失較樂野嚴重。

照片

在台灣的咖啡產業裡,阿里山咖啡往往是一種通稱,阿里山山脈的咖啡園,不一定是「阿里山鄉」所生產的咖啡,就像阿里山的高山茶一樣,品牌多,茶區廣。目前有種植咖啡的阿里山鄉原鄉部落,多分布於來吉、茶山和樂野一帶,而又以樂野和來吉為大宗。

原鄉咖啡的發展,仰賴鄒族青年的推動,從培育到採收,加以品牌的概念,原鄉咖啡正蓄勢待發地要創造出台灣新的精緻農業高峰。獲得2009年臺灣精品咖啡豆評鑑「頭等獎」的鄒族人杜梅香說:「獲獎的肯定讓我們的肯定被看見,而我也更有信心將阿里山的原鄉咖啡發展成第一品牌。」

        

照片

               

照片

阿里山獨特的氣候和海拔條件,孕育出精品級的高山茶、蘭花以及山葵,而台灣咖啡也仰賴阿里山得天獨厚的環境。最適合咖啡樹生長的環境以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及赤道附近為主,而北回歸線恰巧經過阿里山,這也成為阿里山栽種咖啡的優勢。咖啡分為三大類:阿拉比卡(Arabia)、羅布斯塔(Robusta)以及利比亞(Liberica),阿里山上栽種的咖啡屬阿拉比卡種,其需要的環境嚴峻,阿里山的環境條件則符合這樣的需求。

咖啡樹的栽種和海拔高度、降雨量、陽光,以及每日的氣溫變化息息相關,而海拔是影響咖啡樹的生長主要因素。高海拔地區所生長的咖啡樹,咖啡豆密度較高且豆大飽實。

方家的咖啡園位於樂野海拔高度1500公尺的緩坡上,方政倫說:「雖然地勢好,但是山上氣候多變,有時候很難拿捏。尤其是颱風來的時候,為了不讓風勢影響咖啡樹的生長,必須用鐵管作為支撐架,而且鐵管外面還得用皮套包覆,以免傷害樹皮。」

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咖啡逐漸成為大眾飲品,以及有機生的健康觀念盛行,阿里山咖啡也搭上了「有機」熱潮,方政倫說:「我們用最普通的有機肥滋養咖啡,用枯枝落葉培養土地肥力。咖啡非常怕病蟲害,要不噴農藥又要維持咖啡樹的健康,剛開始的確是一個挑戰,但時間久了,漸漸地也摸透了咖啡樹的習性。」

方家的咖啡產業,是方政倫的父親方龍夫無心促成。13年前方龍夫無意間發現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咖啡老樹,於是拔了200株的咖啡苗試種。「剛開始種的時候失敗不曾間斷,但是因為不甘心所以就堅持下來了。從200株到1500棵的成長,是因為後來有兒子的幫忙,運用一些專業知識和經營之道,才能有現在的成績」方龍夫笑道。


方政倫投入家裡的咖啡事業後,開始更深入了解咖啡豆的加工過程。從未接受過專業咖啡烘焙訓練的方政倫談起那段懵懂的日子,笑著說:「其實我的烘培技術是偷學的!當時還異想天開的利用烤肉架、炒菜鍋、烤箱等方式來烘焙,但總是得到帶有焦味或烘焙不勻的豆子,最後只好到市區各家著名的咖啡館,委託店家代為烘豆,那時候就是我的學習機會,不懂的話還可以問一下,然後再回家自己摸索。」現在方政倫有了自己的烘豆機,不但烘培自己的咖啡豆,也幫樂野地區種植咖啡的族人做脫皮烘豆的代工。

  

照片

      

照片

除了種植咖啡外,方龍夫還有種植茶和蘭花。方龍夫表示,咖啡其實是副業,客源多是由熟客介紹來的散客,不然就是因為茶和蘭花而來的客人,順便嚐試了這裡的咖啡,喜歡才會再購買。

嘉義阿里山地區種植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31年,日治時期下的嘉義地區,因為阿里山豐厚的檜木和珍奇林產,以及嘉南平原富饒的農產資源,誘使日本政府在嘉義闢設苗圃,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想法是把台灣經營成提供日本母國農產的大國,而嘉義就是實現夢想的寶地。

來吉的咖啡農杜梅香十年前辭去族人稱羨的教職工作,返鄉種咖啡,至今已擁有自己的咖啡園以及自己品牌,從栽種到採收,靠的是對咖啡的喜愛與堅持,四處奔波問人和研讀書籍才自己摸索出來,鮮少有政府相關單位的輔導。

杜梅香說:「培育有機咖啡消耗最多的是金錢,花錢在有機肥、花錢在品質的認證。除此之外,種植有機咖啡考驗的是耐性,要讓土地完全沒有農藥之後才能種植,而且不能求快,咖啡也是要懷胎十個月才會生出來,但許多族人沒有豐厚的資金,也沒有時間熬過漫長等待,所以維持種植傳統的蔬菜瓜果。」

來吉目前種植咖啡的有十戶,比起三年前銳減了十戶,杜梅香以種咖啡做為主業,「雖然有固定客源,但希望能將阿里山咖啡推廣到更遠的地方。」對於阿里山咖啡產業前景看好的杜梅香說。

          

照片

          

照片

杜梅香和方政倫都認知到阿里山的咖啡農要有足夠的利潤,就不能只賣1公斤不到100元的生豆,而是要賣將生豆經過精緻加工的咖啡豆。方政倫說:「樂野這裡的咖啡有發展成各自的品牌,但少行銷,也許是因為原住民天性的關係,族人較內向缺乏自性,就算有高品質的咖啡沒有販賣出去也是浪費,希望相關單位能提供更多的平台讓族人販售自己的咖啡,減少商人從中剝削。讓族人與顧客直接接觸,不僅將顧客拉到部落促進觀光,也更深入了解顧客需求以及加強族人自己不足的部份。」

方政倫也表示,在部落裡開設「咖啡證照班」是當務之急,種植咖啡的族人越多,就越需要專業的認證,認證對族人來說是一種保證,才不會讓有心人覺得原住民只會種咖啡,卻無法煮出令人口齒留香的咖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