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轉型 發展特色茶
【記者劉崇如/台東報導】「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台東鹿業的茶行老闆林妍慧為客人倒茶,忙著講解不同茶種的韻味。林妍慧接觸茶已經有十年的時間,現在有自己經營的茶園,產茶、製茶到銷售全都自己來。
林妍慧說,台灣茶在一九九○年間到達鼎盛時期,被視為國內高經濟價值作物,時至今日,台灣茶在世界上仍名列前矛,甚至有大陸的集團包下一整座山,認購台灣茶。
雖然台灣茶葉的品質備受肯定,但自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進口產品大增,本土茶受到的衝擊,林妍慧說:「雖然不嚴重,但是或多或少有影響啦!」她說,台灣的茶葉市場供不應求,所以仍有一部份依賴進口,進口茶有優勢也有劣勢,越南、泰國等地產的茶價格便宜,但是品質不如台灣茶;而如日本煎茶品質雖好,但是口感難被台灣消費者接受,因此市場有限。
「進口茶不是最大的問題,」林妍慧皺起眉頭,「氣溫節節上升和農村人口老化、青年種茶意願不高才是最大的危機。」全球暖化會影響茶的收成,農村青壯年人口的外移,使得未來「想喝茶還不見得有人種」。
保護茶業,林妍慧認為應該要落實「自產、自製、自銷」,讓茶農種茶、製茶,自己控制利潤,「賺來的錢再投入茶園管理和品質提升上,才是良性循環。」若茶農只負責種茶,收入隨茶菁市場波動,茶農很容易因為收益不好,改種其他作物。
政府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將茶區結合各種活動,期待把鹿野打造成觀光茶園。觀光帶來的成效如何?「只推廣觀光,對茶農是沒幫助的,觀光人口也不如預期。」她說,政府應該要推廣喝茶文化,讓民眾對茶的喜愛度更高,並且發展特色茶,建立地區品牌。
台東鹿野茶葉改良場去年研發了「紅烏龍」做為特色茶,帶有熟果香,是冷泡、熱泡皆適合的茶種,「從『生產型』到『知識型』的高品質特色茶,是現在要轉型的方向,」林妍慧說,「台灣的製茶技術一直是世界頂尖,發展出地方特色茶,就不必擔心低成本進口茶的衝擊。」
為了幫助紅烏龍的推廣,政府已撥七百萬元的預算,作三年的規畫;其中包括紅烏龍料理比賽,並舉辦研習,將紅烏龍的製茶技術介紹給茶農和茶商。
延伸閱讀:
1.台東縣鹿野鄉公所
2.台灣特色新興茶─紅烏龍
3.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高台飛行傘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