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棒史一百年 台灣人的驕傲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打敗同年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調步隊,創造「紅葉神話」。隔年,金龍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拿下少棒冠軍,捧著錦旗凱旋歸國,那一年的風光時刻開啟了許多人對台灣棒球的記憶,但早在之前,台灣棒球史已經悄悄進行五十年。
台灣棒球史早從日治時期開始,當時日本政府藉由棒球教化人民團結,強調三族共和精神(日本、漢人和原住民)。這些記憶只能透過零星的報導和口述歷史得知,因此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展開「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重新整理台灣近一百年來的棒球歷史,找回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回憶。
計畫主持人林信成博士表示,當初有成立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的想法,是因為棒球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都反映著台灣階段的歷史,無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近一百年的棒史和台灣近代史息息相關,「透過棒球了解歷史,也透過歷史了解棒球。」
一九○六年,日本在台灣成立第一支棒球隊,正式開啟台灣棒球的發展,直到一九三一年,由日本人、漢人和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奪下日本甲子園大賽亞軍,被賦予族群融合的政治意涵,更營造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象。從現在來看,當時曾受日本殖民的台灣和韓國,現都躋身為棒球勁旅。林信成說:「台灣棒球的歷史發展都是有脈絡可循的。」
反觀從棒球看歷史,可以知道其反映著社會的變遷。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將體育發展重心放在籃球,因此有句話說:「外省人打籃球,本省人打野球(棒球)。」但在一九六○年,台灣遭遇與聯合國斷交等外交重大危機,當時全民把這群小國手視為抗日、抗美英雄,他們背負著民族興亡的責任出國比賽,最後拿下世界少棒冠軍,中華台北隊也陸續奪下奧運銅牌和銀牌,台灣棒球在全民期盼下於一九九○年達到顛峰。
林信成說:「我不是棒球迷,只是個單純的觀眾,透過書籍和新聞才漸漸了解棒球的歷史,才有建立計畫的想法。」「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共分三部分: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數位資料館、台灣棒球維基館和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
其中最為特殊也最具困難度的子計畫為「台灣棒球維基館」。林信成認為,除了新聞資料的集結,也希望開啟一個共同寫作的平台,集結大家的力量,呈現完整的棒球歷史,因此使用與維基百科相同的技術,建立棒球維基館,讓球迷、網友和研究者共同創作,提升棒球歷史能見度和豐富性。
棒球維基館成立至今四年多,全站點閱數更超過一億兩千萬次,已經成為台灣棒球交流的最大平台,但在製作過程卻遭遇許多困難。林信成表示,管理棒球維基館相當地耗時、耗力,因為開放共同寫作就必須確保內容的正確性,目前連維基百科都無法做到,只能靠使用者自動自發的修改和驗證,「但這都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因為不是學術研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查證的工作。」
要林信成推薦一段最值得典藏的棒球歷史,他表示:「大家不知道的更要典藏,越早的歷史需要花更多心力!」例如在日治時期的萌芽階段,「就像人的童年一樣」,只能靠著棒球耆老的口述歷史記錄,「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沒有在他們有生之年建立資料,這些歷史就隨風而去了。」
從棒球歷史的典藏來看,林信成認為大家應該更關注文化資產的保存。他說:「棒球只是運動的一種,而運動也只是人類文化的一環,連棒球歷史都做不好,怎麼保存人類文化?」林信成表示,現在沒有專責單位負責保存棒球文化,棒協或球迷重視的是比賽當下的輸贏,沒有多餘心力在保存工作上,但歷史文化傳承工作是相當瑣碎且繁複的,需要更多人力和單位的合作才能成功。
於二○○四年展開的「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的架構已大致完成,無論是數位新聞資料館、棒球維基館和數位文物館都會持續更新內容,讓更多人窺見台灣棒球歷史的風貌。林信成說:「早期的風光對於現代人不是回憶,因為他們沒有參與過,只能靠新聞資料追憶,一一重建需要更多的心力。」研究助理洪明禪則表示,在口述歷史的訪談中,看著棒球耆老回憶過往,但許多記憶已經模糊,必須依照逐字稿驗證人名和年代等,才知道保存文化的辛苦。
計畫不僅以三個數位資料館呈現,研究助理黃文彥更架設3D虛擬實境棒球博物館,他表示,棒球文物散落在各個角落,且都是靜態呈現,很難把全部集結展覽,希望透過虛擬立體的環境,集中所有資料提供大家做參考。
延伸閱讀:
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數位資料館
台灣棒球維基館
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
3D虛擬實境棒球博物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