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 請把屬於山那曼妙而精彩的故事給走出來
入山 請把屬於山那曼妙而精彩的故事給走出來
※ 沒有一個地方會比崇山峻嶺更針鋒相對、更喧囂吵雜?因為,每一座山頭都在爭論著自己的壯闊與偉大,每一棵歷盡滄桑的林木,都想出盡鋒頭、都想展現自己最無與倫比的精彩!你的入山,感受到這門道與氛圍沒? ※
山,視之無端,察之無涯,可以清靜閒處,可以養志存神,可以閒情逸致。登山,靜靜觀察、享受、讚嘆山的遠闊與雲淡風輕的幻化,進而涵養步步登高步步艱的心志考驗與提升,訓練自我觀大勢、謀大局、看全域的本事,「遠眺未來的路,沉澱行路所得、判斷所處局勢、樹立前景所願,繼續攀登進階、繼續登高向前。」如此微妙,如此不思議(難以表述的奧妙境界),你還能不登山嗎?那些年,想入山練力、練心兼悟道,入山後才覺得山就是一處引人入勝的聖域、心靈的沉潛所、修行的道場!
入山就像到了佛前,在山徑上不停地走就像在讀誦經文一樣,一步一韻,一步一蓮花;聲聲山音,步步生蓮!不記得是那一年,我獨闖入山域去行山,聽說行山、轉心的佛塔,能將自己昇華為山入道?只是,一再入山,一再轉山,卻始終轉不出紅塵迷障,是我眼睛業障深?是我心緒不專注?是我慧根不深具?然而,似有又無在心頭上現禪趣?在意念裡有道理?是入山太深而意亂情迷乎?走到腳底都長繭了,卻只在山裡團團轉、卻只在山門前「覓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徘徊幾多年,這麼幾多年入山得了些什麼?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經》」這麼說,那山不是白走了嗎?非也!凡所有山的相,皆是虛妄?山、人、心、佛,了無差別。山行就是在修行,行山就是在念佛,轉山就是在轉心。心淨山明佛現,登山,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只在意在心踏實的當下。
深入崇山,就是在研磨我心頭上的那顆舍利,走著走著也磨著磨著,腳底加厚了,心頭也逐漸明亮了,心頭雖然經過這般的琢磨,舍利子被捂熱到有點溫度了?山,是會說話的自然;心熱了,就看不見山的寒冷?入山去把逐漸冷卻的心再度給捂熱起來,這種加溫值得珍惜,若你入山卻不懂得去珍惜山的這股溫熱,也許你是白入山了?山深而無聲,情真而無語。山,無聲無息的陪伴,值得一再去親近、去善待、去信賴。山,入了你的心,才會在你心上;你對山動了情,你才會對山去用情。山的去路,腳知道;愛的方向,心知道!
一顆匍匐在山路上的心,迎著陽光,不為覲見,只為貼近山的溫暖;這些年的行山,不為修來生,只為在山徑上能預見自己的初心。在山的波濤裡,我忽然忘記了怎樣在山林洶湧上乘風破浪,忘記了怎麼樣在無邊無垠的山林世界裡自我救援、救贖,於是我溺水了、我溺山了。那晚,在營地前生起了營火,對著小小焰火,閉目在煙霧裊裊中,隱隱然似乎聽見了山在呢喃?寂寂的山林獨行,是不是在修行,已然不再重要,重點在於是否擁有一種對山崇敬的謙卑情懷?愛山,如此繁華又孤寂,如此寂寥且燦然……。或許,固守著對山僅有的堅持;又或許,終究將山守候成最美麗的風景!
山的故事是人走出來的,保持樂觀的心態,相信你的人生登山之旅遠比戲劇還來的精彩。人各有志,志在高山也走向高山,以閒散逍遙為貴,往往是登臨山水,經日忘歸?雖然佛書裡教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但是山啊,由景引情,流連山林丘壑,藉山水以化鬱結、以豁暢心神;山川之美,使人應接不暇,從「山我相對」,到「山得於我心」的過程,身在山中,心在筆墨之上,別有一段深情妙理。「只要想念那座山,就表示你與山已經有緣,就會有更多的登山動機與熱情。(楊南郡)」可見,心與山之融會,山水又通於禪趣,很是微妙自在?你不想跟山融會嗎?
~ 百岳老查 2019.09.05.
附 記:
中國著名登山家孫斌說:「登山確實很辛苦,有時會孤獨、心理壓力大,但現代人獲得幸福的難度越來越大,登山可以降低幸福的底線,讓你覺得吃個蘋果、洗個澡,都會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的確,登山既是件苦差事,又是件愉悅的事,不畏浮雲遮群山,自緣身在最高峰。本照片是某一年的某一次嚮導「南三段」之旅,在東郡大山山頭所拍攝,可謂山登絕頂我為峰,千辛萬苦上得了高山,雲生足下,是以知天之高,也算人生一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