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家扶運用資產累積助脫貧 貧戶也能實現購屋美夢

2009/10/29 15:59
2,190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貧窮是一種無聲的危機,它不僅嚴重影響到國家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帶來更多社會問題及新的挑戰。為改善貧窮現況,家扶基金會(10/28-29)舉辦「東亞福利體制下脫貧新思維國際研討會」,期盼藉由各國內外學者提出之相關論述,尋獲更多脫離貧窮的方向。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同樣為此次研討會主講人,王明仁執行長將與會分享家扶所推動之脫貧相關工作發展歷程,並說明接受家扶扶助的家庭,在參加脫貧方案之後的改變,開始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實現夢想;同時,家扶基金會也邀請「個人發展帳戶」之父-薛拉登教授(Michael Sherraden )參加議題研討,將在美國推出之個人發展帳戶計畫如何協助低收入民眾脫離貧窮的案例,探討其成功面向。

照片

        行政院主計處公佈今年截至8月份失業率高達5.82%,低收入戶戶數也增加至99,359戶,相關數字皆直線上升。家扶基金會王明仁執行長表示,因整體環境的大影響,台灣地區民眾所得沒有提高,求助家扶協助改善經濟窘境的情況也大幅增加。以往家扶對貧困兒童少年的服務模式,都是以滿足基本生存權利與需求為準則;但隨著社會工作及福利政策的改變,家扶對貧困兒童的服務也開始轉型。「脫離貧窮的唯一方式就是教育!」家扶王明仁執行長指出,因應各國家地區民情的不同,台灣以「教育」為基礎,薛拉登教授提出之個人發展帳戶為參考模式,再結合民間企業團體的支持,2005年起正式推展脫貧方案。

        家扶基金會推動的脫貧方案,由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贊助經費,方案架構下以三個企劃執行,分別為:「兒童啟蒙方案」、「青年自立釣竿方案」及「家庭生活發展帳戶」。家扶針對兒童少年自年幼時期開始,到就學後規劃一系列的教育課程,同時與家長一起配合的發展帳戶,自2005年執行到現在,以青年自立釣竿方案為例,共有877人完成方案,共執行5,988小時;家庭生活發展帳戶則在4年內共有967戶完成方案參與,總共執行4,904小時。主要的課程內容除了提供一比一相對比例的存款外,還必須參加理財課程,教育每位孩子、家長在使用金錢上的正確觀念。

        參與家庭生活發展帳戶的一位宜蘭家扶中心金雪媽媽就是最好的例子。金雪媽媽在參加生活發展帳戶計畫中收入微薄,總是夢想能夠擁有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家。但是當初金雪媽媽的經濟情況不好,加入方案計畫後,透過理財課程的指導,以及相對比例的存款,辛苦一段時間後終於買下自己的房子。然而在獲得有形的物質之外,家扶中心更值得高興的是:金雪媽媽自信心提升了,對自己的肯定也增加許多;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鄭麗珍教授也分享之前擔任第一線社會工作人員時,曾遇到一位單親媽媽與鄭麗珍教授提出的想法。單親媽媽是低收入戶,帶著3個孩子獨立生活。這位媽媽考量到鄰近地區大卡車車流量高,若擺設檳榔攤或許可以增加收入;但是這位媽媽需要第一筆5000元的資金才可以正式開業。鄭麗珍教授當出協助這位媽媽找到捐款開設檳榔攤,媽媽家中的收入果然增加,甚至在對談中也看到媽媽的自信。如此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其實都帶出了「資產累積」的重要概念。

       「資產累積」的起源來自「個人發展帳戶」,此案是由薛拉登教授(Michael Sherraden),華盛頓大學社工學院社會發展中心創辦人創造的方案。薛拉登教授長期投入身為社會工作領域的卓越研究者與顧問,並同時身兼白宮、財政部等組織顧問。美國早期的社會福利政策,多以殘補性的方式提供救助;為了可以更積極的協助低收入民眾脫離貧窮,薛拉登教授因此提出「資產累積」的概念。資產等於個人存款,人民在生活中扣除必須的支出後若能累積存款,對於個人的生活及心靈層次的提升是有幫助的。為了可以幫助人民累積存款,薛拉登教授提出IDAs「個人發展帳戶」策略,以相對配合款的方式,讓低收入民眾擁有儲蓄帳戶,及理財課程的指導。薛拉登教授更實際在美國驗證此理論,策劃「美國圓夢方案(ADD)」,以個人發展帳戶策略為主軸,成功幫助參與者完成夢想。這些參與者在方案結束後使用配合款的方式,26%的民眾投入小型創業工程、22%的民眾將配合款使用在房屋修繕,甚至還有參與者因此購屋。上述相關案例的產出結果令人喜悅,並成功列入美國政府的社會政策之一,同時也影響美洲、非洲、亞洲地區國家的社會工作發展。家扶基金會在參考薛拉登教授的計畫提出的脫貧方案也有民眾獲得與上述相同的成果,更加證明資產累積的重要與正確。

        1016為「國際消除貧困日」,但消除貧實窮為難題,特別是在飽受金融風暴的這一年,全球各國雪上加霜。家扶基金會今舉辦東亞福利體制下脫貧新思維國際研討會,除了以此借鏡開闢更多需求方案之外,也呼籲政府、學術界、國內各個相關的社會福利機構團體及企業可以攜手,以「積極福利」的方向取代過去「消極救助」的方式,再次證明低收入戶自立自強的生存價值,為降低台灣貧窮現象而努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