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差距 「嘉」教問題
【記者蘇姵諭、陳昵君/專題報導】
縱觀教育部近年推行的政策,是為因應時代變遷所做的轉變,希望幫助各小學找出應變方法,讓教育永續的發展。而嘉義縣市國小目前的主要課題,是緩衝縣市城鄉差距所造成的教育落差,平衡基礎教育。
經費短缺 人口流失
嘉義縣地處偏遠,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嘉義縣第一級產業人口佔全縣的65%,加上沒有發展觀光和重大經濟建設,稅收自然不如其他縣市。根據2006年財政部的各縣市稅收統計,嘉義縣落於倒數第五名,政府能補助學校的經費有限,使得學校經費的補助都只能仰賴中央,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院長吳煥烘認為:「嘉義縣的財政困難,是學校硬體設備不足的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嘉義縣教育處國教科科長李美華也表示,因為嘉義縣家長有經濟能力的負擔,對於家長會費的挹注較不樂意,另外,嘉義縣也缺少大廠商能夠贊助學校資金,民間投資自然較少。
另一方面,家庭也於教育中扮演一項重要的角色,家長素養和基礎教育密切相關,但因為嘉義縣的家長以從事農業或漁業為主,工作較不穩定,較無閒暇關注孩子的教育學習,加上人口外流嚴重,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和外籍配偶情形較為普遍,嘉義縣社團國小校長陳煦銘表示:「特殊學生佔全校45%,兩個學生就有一個的家庭不健康,老師得花費較多的心力。」社團國小稱這類家庭的學生為特殊學生,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的照顧。嘉義市教師會理事曾炳勳贊同地說:「幫助弱勢,學校應該盡可能提供給每個學生平等學習的機會。」對此,教育部實施「夜光天使」專案,希望增加學生課後的輔導,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全,盡量讓學生能有平等的待遇,讓孩子在起跑點上不落於人後。
因應城鄉差距 發展特色小學
為因應城鄉差距,政府早在10年之前就已有相關偏鄉政策的規劃,以解決教育落差的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教育學系副教授張菀珍表示:「城鄉差距所造成的教育落差已經改善很多,政府對於偏遠地區的小學教育也是相當重視。」縱使政府提出許多政策及規劃,希望縮小城鄉差距帶來的教育問題,但教育環境的改變是緩慢進行的過程,無法一蹴可幾,需要長時間的投注心血,才能看到蛻變後的成果。雖然城鄉差距、小校小班是嘉義縣目前最主要的問題,但社團國小教導主任李瑩涓卻有另外的看法:「鄉下有自然資源,只要善用在地性,能提供給學生不一樣的教育。」利用在地環境培養學生關懷生態和自然,也能使他們注重當地產業、認同土地,進而減少人口的外流,吳煥烘表示:「學校注重在地特色發展,小學生會以家鄉特色為榮。」
截長補短 心靈教育
即使嘉義縣國小的硬體設備較不完善,資訊化的過程較緩慢,但是學校老師對於教育上的努力卻有相同的熱忱,學生缺乏的只是物質上的需求,但在大自然環境的薰陶之下,卻擁有更多心靈層面的滿足與充實;若是兒童單純滿足於物質上的充足,卻不重視心靈教育,那是教育上的一種缺憾。張菀珍表示:「人是創造教育的心靈動物,潛移默化教化人心,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小朋友的潛能,不需拘泥於制式化或物質化的教育方式,使之充滿自信且找出自己的方向,這才符合教育的本質。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