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能源 竹文化的未來契機
【靜報記者 譚熙/南投報導】「對於竹材的想像,我們現在才剛剛開始而已。」NDD唐草設計公司創意總監胡佑宗說。台灣地處亞熱帶,自明、清以來,台灣竹工藝文化已有數百年歷史,雖然目前台灣竹產業不像以往繁榮,但胡佑宗仍然看好竹未來的前景。
2009台日竹工藝展即日起至2010年一月三日於南投縣草屯鎮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展開,「竹工藝,綠地球」是這次展覽的主題,為期四個月的展期工藝所搭配了不同的周邊活動,包括展演、體驗、設計工作營、演講等,期望讓民眾了解四君子中的竹,並且讓竹成為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胡佑宗在十日以「從竹看設計」為題,暢談竹工藝未來的創作發想。他提到,工藝品的製材可分為死的材料與活的材料,死的材料就是現今科技發達下所產出的物理材質,例如鋼、鐵、塑膠、壓克力等。由於這些材質很穩定,只要運用符合他們物理特性的成形方式,就能非常容易製成。
但是竹就不一樣了,竹子是非常活,很有自己的個性,胡佑宗說:「竹子是很有脾氣的一種材料,不能只是像對待物理材質那樣的遷就它,你必須了解它。」
五、六O年代,當時台灣資源非常貧乏,卻是創造力是最豐沛的時候。那時候的人們為了過好生活、擁有好日子,開始創造自製日常生活用品,像是竹製的魚簍、竹床、竹籃等。胡佑宗表示,古時候人類的創作能力總是讓我驚豔,現在的人們可能是因為找不到新的形式,所以只能懷舊。「我們應該要傾聽生活型態和環境的需求,才能再締造竹工藝的高峰」他說。
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石化材料,引發一連串的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遷下,無法預期的天災層出不窮,人類開始覺醒綠色能源的重要性。當環境發出悲鳴,人類開始尋找替代能源,開發綠經濟。胡佑宗指出,基於地球生態與環保資源的立場,人們開始回歸原始,探尋老祖先的生活方式,企圖模擬老祖先和大自然互利共生的形式,於是發現了竹子和古時候的生活密不可分。
竹子被譽為「綠色新能源」,是一種很珍貴的天然資源。胡佑宗解釋,由於竹子生長速度比木材迅速,而且能蓄水、固土。竹子由太陽能轉化生長,竹葉吸收二氧化碳,轉化成竹材,並釋放大量氧氣,能為地球降溫,廢棄後又可自然分解。人們每使用一份竹的製品,另一端相對生長的竹林生態,正為地球吸收過量的二氧化碳。
竹子的價值就在於能讓地球的負擔減輕。胡佑宗說:「就連北歐也宣告下一波的家具要使用竹材,台灣地處竹子的產區實在是應該好好把握,觀察週遭以及生活經驗,將傳統元素搭配巧思,相信未來的五年至十年內台灣一定可以再現竹文化,而且是符合綠色時尚美學的竹文化。」
胡佑宗談到曾經受邀擔任通用設計評審的經驗,「那次剛好要選出年輕人設計給老一輩的人使用的產品,結果年輕設計師所設計出來的產品,卻沒有縝密思考對老年人是否實用的根本問題。」
胡佑宗笑說,當時評審群開玩笑地提議,「乾脆我們這群老設計師就先為未來的自己做設計吧,參與設計的設計師規定要五十歲以上。目前我服務的公司恰巧有在試驗將竹運用在銀髮族的產品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關係所以特別努力。」在場不少工藝家和設計師聽到胡佑宗這番經驗都不禁莞爾。
CSID中華室內設計協會秘書長張文信同意胡佑宗的說法,張文信表示,傳統的竹和新的加工形式讓竹工藝的未來無限延伸,但是如何量產又能同時融合現代生活,是項嚴峻的考驗。
工藝展的現場,展示許多實驗性商品,令參觀民眾嘖嘖稱奇。四個展區分別為生活機能、典範藝術、時尚精品、體驗樂趣,充份發揮了竹的時代性。
台南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四年級黃于娟說:「我喜歡竹子的質感。剛好我的畢製就是選擇以竹子作為材料,來這裡參觀是想要找靈感,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如此有創意。」一同前來的戴宜慧同學則說:「會選擇竹子作為畢製的主題是因為竹子很傳統,我想要將竹子的歷史性和現代作結合,而且竹子真的很環保。」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系主任楊彩玲表示,「工藝家不要期待設計師,要自己成為設計師;而設計師不要只倚靠工藝家」。她認為設計教育不只是要教導學生如何成為設計師,更要培養學生如何觀察生活,才能成為溫暖的設計師。
當問及對竹文化未來的發展,本身也是竹的愛好者楊彩玲說:「竹子給人的感覺很有親切感。我覺得台灣也許賣不了竹子,但是可以賣竹子的創意與行銷。」竹由生態深化到生活美學,這種綠色時尚美學的竹文化,體現了不可限量的永續價值。
不過民眾吳美玲說:「身為消費者,如果真的能用消費改善我們的環境的話,我想沒有一個消費者會不願意,但身為消費者,比較在乎的還是價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