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重新認識無家議題 街遊前往艋舺走撞

2019/01/06 01:43
3,801次瀏覽 ・ 8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街遊創辦者曾文勤於遊戲開始前與參與民眾講解概念。

【政大之聲記者徐品蓁的專題報導】

11月25號下午,一群人手上拿著象徵他們身分的手冊,在台北市萬華區的街上奔走,其中年紀最小的正在就讀幼稚園,最大的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這是一場由街遊所主辦的街頭遊戲「艋舺走撞」,他們必須不斷地接臨時工維生,時而遇到生病、東西被盜竊等預想不到的意外,而他們正在經歷的,正是那些露宿街頭的無家者人生。

「街遊」是一個致力於透過遊戲體驗的方式,讓民眾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無家者的計畫,街遊創辦人曾文勤表示,成為無家者並非單一原因造成,但仍有許多民眾對無家者保有刻板印象,她說:「它背後其實牽扯到非常多東西,其實跟勞動權益,然後跟居住正義也有關係,有時候其實也跟一個世代間的那個不平等也是有關係的,或甚至是老年照顧。」她希望藉由模擬無家者的人生,讓民眾感受到無家者的心境及感受。

除了街頭遊戲,街遊也會定期舉辦真人圖書館,由曾經是無家者的講者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其中講者阿寬回憶起他在街頭流浪的七年,他說:「人的習慣是一個很恐怖的東西,就是要一個想法,就是從內心想說你要想要辦法改變啊,自己有辦法改變,別人才有辦法去拉住你。」他認為必須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重新振作。

大部分民眾對於無家者的印象都是身穿破爛衣服、坐在路邊乞討的狼狽模樣,但有一種無家者會將自己打理乾淨,並在白天尋找工作維生,他們被稱為「經濟型無家者」。而阿寬也曾是經濟型無家者,他表示無家者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政府就是叫你去跟一般的民眾去就服站找工作,但是一般公司如果知道你是一個居無定所的人,通常打槍機率非常高。」無家者常常面臨不被社會接受的問題,缺乏友善的工作環境也是他們無法振作的原因之一。

根據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統計,每年臺北市的遊民數量約為六百人左右,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表示,雖然臺北市政府會提供遊民短期住宿、轉介遊民至醫療院所和協助遊民就業等服務,但政府社會福利方案的經費有限,仍然無法興建人人都可負擔的平價住宅。她補充:「就是很多無家者其實他被要求是你先付出你的勞動力,然後你再用你的勞動力去交換住宅的租金跟其他的福利。」以勞動換取補助的救助方式會忽略因為家庭或是個人心理受挫而不想工作的無家者,成為社福救助的漏網之魚。戴伯芬認為,街遊的行動對無家者是一種正面的做法,讓無家者重拾信心。

參與艋舺走撞的民眾柳易伸表示以前的他對於無家者都會感到害怕,認為他們好吃懶做,但現在他了解,「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那不是說他家庭的教養的方式啦,或是他將來一些社會上面遇到一連串的不如意種種原因,並不是說像以前他單純好吃懶做或是不努力。」未來街遊將會持續推廣,也計畫優化遊戲,引進網站輔助遊戲的進行,希望更多人能一起關注無家者議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