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那八萬四千登山法門 人在山中即是仙?
跨越那八萬四千登山法門 人在山中即是仙?
※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處處都是門,門門平等,門門都能入。登山也有八萬四千山門,處處都是門,門門有關卡,想登山連門都沒有?台灣登山的這些門被官僚給封的封、禁的禁,甚至搞出什麼「條例」這條條框框一大堆有的沒的,就是叫你甭入山! ※
八萬四千山門,條條都是旁門左道,徑徑也都是正法正門!真正的入山之門是無法可禁的,如佛所說的「不可說」之一般。因此,想窺得入山之門的堂奧,山客尤其要有禪宗六祖當時對弟子們的開示:「正人(如登山客)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如管山官僚)用正法,正法亦是邪。」一位有修為的登山客應以正人君子來自我期許,用正確的心態來登山,邁步在漫漫的山路上,不也快哉!
登山的正法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你要對登山這乙節有「正知見」(見,在登山可看作是「觀念」),也就是踏踏實實的技術訓練,以及健健康康的攀登觀念,就是對山林、對登山要有基本的正知正見。這種登山的正知正見似乎高調了點?如果一位登山菜鳥初進山門,要求他對山林有正知正見似乎強其所難?正知正見從何而得?簡單說就是對登山、對山林,要多學、多想、多做、多做充分的準備、多做最壞的打算。然而對一位自稱為登山老手者,如果他漠視輕忽山林的幽邃與危險,或對登山這乙節沒有慧根,即使他登了很多山還是八萬四千山門外的「門外漢」?這絕非虛言或危言,跟隊伍登山時如果用心,你將會發現多數自稱為登山老鳥者對山林、對登山觀念有多侏儒?若對山、對登山的觀念不夠健康,即使他爬了不少國內外大山又有何用?講明白一點,就是他不是山林中的「善知識」!
百岳老查登山幾多年,發現很多山友有這個「自讚毀他(自是他非)」的毛病,在山上很會吹噓,講得繪聲繪色、天花亂墜,講到某某登山高手時他又極盡貶低或諷刺之味,意在凸顯自己、墊高自己,這或可套句文學上的詩詞「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屬我鄉;我鄉文章算舍弟,舍弟隨我學文章。」(按,三江就是指江蘇、浙江、江西)文人如此,一些登山客又未嘗不是如此?這般自我吹捧或互相吹捧者,在登山界「為數不少」?
寂靜的登山過程中,也許自己會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是很難得、很殊勝的經驗,是入到登山的法性之流中,此時你對山是有感應的?正如「脈理」上說的:「據此,則憑脈決症,似乎如響斯應矣。」如響斯應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雲水寒,一山風月閒。登山時想要擁有這種「山幽月閒」的內守幽閒境界,就必須從山的「聞、思、修」入手,從自心到自性的清淨光明中去修持,否則登山從這山走到那山,於修心修性上又有何益?不要爬了數十年的山頭,心卻如莊子所說的「夫子之心,其蓬也夫」,就是心亂如麻像雜草一堆,治絲益棼絕不是登山該有的現象!
什麼叫如來?《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登山人的如來如去,是要「知所從來,亦要知所何去。」登山隨人走路,也跟人拐彎抹角,走來走去、爬上爬下,勞苦折騰個好幾天,試問自己這到底在幹什麼?「螞蝗叮上鷺鷥腳,你上天來我上天。」如此「拿香跟拜」式的登山,「境界」的提昇會比較慢些,但也許會安全些?故,獨攀、跟團,各隨主見!
其實,登山沒有「入門捷徑」,也沒有「方便法門」,需要一步一腳印的去學習、鍛鍊與修持,自然而然你就能成就「登山達人」的本事。萬不能像現今的佛教界「今天剃度,明天就稱法師」那般。登山不需要欺人,更無須自欺,山與登山是無法自欺欺人的,一深入山域便見真章,登山人尤其是領隊嚮導你要練就登山的硬功夫、真知識,甫辭世的國學暨管理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曾提出「真本事」的六大指標,或許可以做為有志在山林這一領域發展的朋友們參考:「合理的態度、自主的覺醒、人際的技巧、專業的知能、自我的定位、合作的心理」。
入山,我問山,能否,讓雜亂的紅塵之心有片刻時間的不摻雜俗務俗念?山說,「寧靜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有慧根的登山者,山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山心,直達無上境界。登山客你的心若靜了,則滿山都是成就你賞心悅目的盛大喜歡,與山在這種境界上的相遇,都是難得的殊勝機緣,這緣也許無法準備、也許無法預期,人生在這一場山林良緣邂逅中,也許也只是個意外?胡為認真什麼?
~ 百岳老查 2018.12.14.
附 記:
登山兼修行,覺日淺、享山幽,是一種捨得的藝術。凡夫心性輕躁,容易隨境而轉,紅塵之心更是難調難伏。「世界上最勇敢強悍的人,不是能稱起高山的重量,而是去計算心中的善惡,去惡揚善是第一善稱者。」若無閒事掛心頭,才是人生好時節,依山而眠,靠山而活,山中的美是個溫柔的世界,能夠溫柔著投向山裡的人,人在山中即是仙,而行山則是心靈修行的開始。本照片引自2015.04.25.「旅行者的夢/LOFTER」網站,是中國秦嶺山中,修行的道士在深山中點滴的築建著心中信仰。(http://hao1993.lofter.com/post/358bd8_6bd876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