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參與社會實踐 苑裡掀海風復育苗栗文化
@照片來源:掀海風團隊提供。
【政大之聲記者姚昀、林靖軒、許芷瑄、張語紘的專題報導】
「看到有些人願意跟我們一起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靠著賣農產品靠著辦一些活動,都是希望可以讓整個苑裡變得更好。」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蔡佳昇娓娓道出在這片土地耕耘的感動。2014年反對苗栗苑裡大型風力發電機建設的「反瘋車」抗爭告一段落後,一群年輕人不甘就此離開家鄉,因此成立「苑裡掀海風」,致力改善農村現狀並推廣苑裡的藺草工藝,希望能喚起更多年輕人返鄉意識,發揚台灣在地文化。
「苑裡掀海風」成員包含劉育育、林秀芃和蔡佳昇,並集結反瘋車抗爭時認識的苑裡返鄉青年、在地小農以及藺草編織婦女所成立,蔡佳昇說明:「這場活動(反瘋車)結束過後,大家應該能夠長出自己的一些可以為公共事務發聲的力量。所以就決定要轉行成做社區事務的組織。」為了加深在地文化影響力,讓年輕人願意為家鄉打拼,因此團隊擴大運作,協助行銷當地小農農產品、舉辦多場小旅行深入當地、發行刊物《掀海風》,也在去年首次結合市集、演講與音樂會,舉辦「苑裡海風季」推廣在地特色。
走入社區後,苑裡掀海風成員看見當地民眾的改變與在地能量。蔡佳昇說明:「因為農村的社會,或者說整個家庭結構就就是蠻父權的,所以這些婦女在家裡是失聲沒有什麼發言的空間。」因此團隊協助銷售藺編作品時,便邀請藺編婦女分享藺草文化,提升她們對自身地位的認同。而在舉辦海風季的過程中,團隊也感受到民眾傾力相助的熱情,蔡佳昇提及:「我們去菜市場沿路宣傳說我們要辦活動,我們要募資這樣,攤商就會投一點小錢然後叫我們加油,還有阿嬤就是會停下車來跑過來投給我們錢。」苑裡民眾的支持讓成員更堅信自己的價值。
從事返鄉運動的過程中,團隊不斷思索自身行動和家鄉的連結,蔡佳昇認為許多青年總是被鼓勵向外發展卻忽略了家鄉的意義,他補充:「人文社會科學的培養開始,回頭去關注家鄉的議題,但我自己知道要不是念了這些東西我其實會一直一直往外走,我其實是會忘記家鄉的存在的。」若是能夠結合所學回饋家鄉,離鄉青年也能從迷失中找回自我認同。和苑裡掀海風合作的火龍果小農蔡坤隴本身也是返鄉青年,對於苑裡掀海風的行動,他認為:「因為從沒有要到有的話,這一個過程是最難的,然後他們慢慢的去達成一個目標雖然是一點一滴的在累積但是是不容易的。」同為苑裡掀海風成員,蔡坤龍看見團隊一步步靠近家鄉,也肯定他們堅持不懈的勇氣。
近期苑裡掀海風也活化閒置空間,打造苑裡第一家農村獨立書店。蔡佳昇表示:「我們在鄉村去開家獨立書店是希望可以變成這些青年他們回來的時候可以就覺得家鄉有一點希望,是可以繼續發展的一個契機。」書店的成立不僅帶入知識,也創造了連結苑裡與當地居民情感的空間,讓返鄉學子能因家鄉的改變而留下來為土地付出。團隊的努力也受到《天下雜誌》「微笑台灣391鄉+」主編張惠萱的關注,張惠萱說:「其實有時候身邊覺得很平常的東西,你不知道而已,但如果你知道了,就會覺得其實蠻好的。」苑裡掀海風團隊從人們習以為常的「家鄉」出發,期盼為長久生活的土地注入活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