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油車間復興運動 為新世代找回消失的油香

2018/07/29 15:02
2,35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政大之聲記者 簡毅慧、洪藝瑄、林毓琳 的專題報導】

  走進位於彰化和美鎮的信富食油行,榨油的壓榨機隆隆作響,芝麻和花生的香氣同時撲鼻而來,這裡是油車間,也是用來生產和加工本土食用油的地方。不過自從1970年代以來,大型油品加工廠林立,加上化學製成的油品大量搶佔傳統食用油市場,油車間數量從半世紀前的345個,至今全台灣只剩下53個。於是信富食油行第四代主人孫翌軒在2014年發起了「油車間復興運動」,企圖改善傳統產業沒落,以及年輕世代對本土食用油一無所知的情況。

  孫翌軒分析,自從化學製造的食用油引進台灣以來,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巨大的變化,他表示:「現在年輕人對這種味覺、味蕾其實都已經徹底地馴化。我們沒有辦法分辨真正的事物味道是什麼。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覺得不行,我一定得為這個產業做一些事情。」作為一個從小在油車間長大的孩子,孫翌軒試圖在保護油車間產業的同時,也重塑台灣年輕世代對油品的食安觀念和味蕾。

  油車間復興運動提供三種方案讓民眾選擇:第一種方式是民眾根據自身需求和農民討論栽種方式,並將和農民收購的作物送去油車間加工,第二種方案則是到油車間購買原料榨油。若民眾沒有空閒時間,也能直接向鄰近的油行或農民購買製作完成的食用油。孫翌軒進一步說明,油車間復興運動的核心價值是「賦權」:「賦權就是讓我們消費者重新掌握食用油製造的權力,而不會再像以前無知,只知道什麼牌子的東西可以吃,而是真的去實際參與整個生產的過程。」在參與此運動的過程中,民眾可以跳脫純粹的買賣行為,親自把關油品的品質。

       孫翌軒指出,多數的年輕世代有外食的習慣,或是從小食用化學加工的低價油品,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孫翌軒的母親,同時也是信富食油行的老闆娘楊霈晴卻指出,多數年輕世代反而排斥較天然的傳統食用油,楊霈晴解釋:「也有人說很臭,因為他都吃習慣那個沙拉油沒有味道的油。」當民眾越不知道傳統食用油的益處,化學製油就會在市面上更氾濫,大型油品加工廠也會擠壓到油車間的生存空間,傳統食用油的好處就無法加以推廣,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2014年末的食安風暴席捲全台,油車間復興運動在當時趁勢而起,許多傳統食油行和油車間的生意大增。然而,木柵三芳植物油業的老闆鄭允晟指出:「一開始客人突然間暴增,已經過了一兩年客人又回歸正常的狀況。」台中沙鹿明昌油行的老闆張秉豪也遇到同樣的狀況,他進一步分析:「因為主要我們的東西還是偏貴,就是我們單價如果是偏高的話我們在外面就是輸給那些大廠。」當電視不再播報食安新聞,廠商也以低價促銷化學製油時,許多民眾仍然會偏好購買市面上的化學油品。

  不過仍有部分民眾持續地購買傳統食用油,其中,曾到三芳油行榨油的民眾簡秀華指出:「年輕人就是對油的知識不夠啊,那我們自己又會榨苦茶籽油。」簡秀華認為,若長期食用對身體無益的油品,可能導致癌症或心血管疾病,未來需要付出更多的醫療費用。而孫翌軒就是希望從根本的食用油品質把關做起,強化國人的食安意識。

  時至今日,孫翌軒仍然持續到台灣各地演講和推廣油車間復興運動,並持續記錄油車間這項本土文化。除了為這項傳統產業盡一份心力,孫翌軒也希望最道地、最純粹的食用油能在台灣民眾的餐桌上持續飄香。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