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疼痛吃止痛藥 然後呢?問題處理了嗎?痛不會持久的只要你有方法化解它 『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觀後感(1 of 2) 健康自我管理(二上)

2018/07/20 22:44
6,034次瀏覽 ・ 1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朋友傳來一則TED影音:

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Acknowledge and Embrace Your Negative Emotions | 陳永儀 May Chen | TEDxTaipei

5:18~我將內容用文字寫下來:

止痛藥的成藥,不需要醫生處方,在過去幾年,每年都是銷售第一名。問題是吃了止痛藥以後,問題就沒有了嗎?也許,但也可能問題變的更嚴重。之前講者在做緊急救護人員,不管當事人經歷了多大的痛苦,我們也不能給他們任何的止痛藥或麻醉藥,因為給後沒有痛的感覺,可能會判斷錯誤,延遲急救或者是急救錯誤。負面的感覺也是一樣的,當你去逃避它,忽略它或壓抑它時,問題不見得就不見了,它可能累積的更嚴重。最近在社會新聞上常常莫名其妙的就爆發了,作出驚天動地的事情,很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長期的壓抑負面情緒給他們的警訊。其實負面情緒很重要,它是不會被淘汰掉的。既然我們沒有選擇,是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它呢?它沒有這麼可怕,有時可能很強烈,但是持久性不高。

有人和我說,我很努力,壓抑著不哭。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怕一哭就停不下來了。我跟他說不用怕,不可能。請問你有沒有聽過有人一哭後就一直哭下去,沒有止境的呢?情緒不持久,這是情緒的本質。因此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悲傷。其實情緒的存在,也可以讓我們生活當中美好的事情,變的更鮮明。試想一個從來沒有失去過的人,對於「擁有」這兩個字的體會,也會比較有限。我們有生以來,有這麼多情緒,就像畫盤中的色彩一樣,如果我們願意去用多一種顏色,用心去經歷每一種感受,或許,just maybe, 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多采多姿的豐富人生。

******************************

想起週三我在聯醫授課慢性病健康自我管理時,有一些事情發生,使得我感受到些壓力,開始覺得牙疼,雖然完成課程,但之後的討論我痛到不行,先行告退去看牙醫。牙醫看到有一個小蛀洞,但是他怎麼磨都不痛,他很訝異想會不會是還有其他的地方出問題。我制止了他試圖另外找原因的企圖,因為我很清楚不再其他地方。牙醫給了我兩包藥,囑咐要吃過飯才可吃藥。但是我痛到沒有胃口,不想吃東西。

照片

我用課程中的運用思考分散注意力的方法:100-3,再─3.。。減到沒得減還疼,又想花的名字。。。都效果有限。最後見到外子,他建議我去喝豆漿,然後吃藥。在這當中,我禁止他再說牙痛有關的事情,只說他當天碰到的麻煩事情。。。聽著聽著我的注意力成功轉移,喝了豆漿,痛感從10減到5,回到家我躺在床上冥想,做身體掃描,不久竟然睡著,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有2分痛感,暫時不吃早餐,到9點多沒有痛感了,才吃飯。就這樣完全沒有吃藥就解決了這次的危機。

講者也提到情緒不持久,我在想情緒是由感受而來的,既然情緒不持久,那感受也是不會持久的。記得幾次在做十日內觀禪修時,教導我們要觀察身體的感受,一開始就教我們要平均的看待身體不同的感受,愉悅的、難受的,等到能夠平衡看待時,就要我們專注在難受的感受上,去看到底難受的感受是什麼?一開始非常的難以忍受,但是漸漸的,可以與那感受共處時,就發現其實是震動,頻率較其他部位高的震動,在進展到連震動都沒有了,非常的平靜。。。

離開內觀禪修又好多年了,已經沒有那種功力了,這次的經驗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是一開始上課的初階辦法,轉移注意,等到功夫深些,再回頭來專注難受的感受,循序漸進。我的牙醫曾經告訴我,有人就這樣與蛀牙共處,沒有做根管治療、拔牙、做假牙等的標準作業程序,也就過了一生,也就是學習與痛和平共處。前幾天在路上碰到一位自然醫學的老師也是這樣對我說。看來這與痛和平共處的功課,考驗著我的禪修功夫。

其實我不相信上帝會用「痛」來處罰我們,「痛」應該是我們的前哨戰,知道有外侮了,要好好面對,這也是講者提到在急救現場,絕不能給止痛藥,也是我去急診,堅持不先打退燒藥的原因。不過「痛」這關卡,實在不是很容易跨越,牙痛真的是會要人命的。

 

看到臉書上有人在推廣不拔牙的理念,雖然是不同的理由,值得收藏:

Dr. James是位老好人
因為年紀大了(88歲)
無法來台灣
特別給台灣有興趣的醫師一個遠距學習的機會
他是目前指導ALF最為完整的醫師

我知道很多矯正醫師對於我推廣不拔牙的理念很有意見
這是他們尚未認識整合物理治療CST(頭薦骨律動)的觀念

下接:

老媽摔落碰破額頭 縫了五針 沒吃止痛藥和抗生素 『需要重新認識的「情緒反應」』觀後感(2 of 2)健康自我管理(二中)

https://www.peopo.org/news/373925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