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談談藝術收藏 藝術生活化 (五)
再來談談藝術收藏 藝術生活化 (五)
收藏也有緣份,台灣藝術市場雖然不大,但是識貨的不少。朱榮培老師在臉書上貼出一幅大作,而且分析了一些觀點。
真話就像假畫一樣,在市場上是很傷人的。畫(藝) 壇有些許類似政壇,人才很多,不敢講真話的不少。朱老師是畫壇比較敢說話的一位老師,說出很多重點,有理論有技巧,古今中外相互對照幫助愛畫人融會貫通,但是卻不一定能讓所有會畫畫尤其以畫畫為專業者認同。文人相輕,藝壇也難逃這個魔咒。
從專業人士口中聽到讚賞其他人的作品,比從一位只是愛好藝術的非專業者說出來,那簡直是珍貴千百倍。也不一定是因為市場競爭所致,門派之見的本位觀點,讓藝術家的評斷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也顯得更為嚴格。很少藝術家會花錢去買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尤其是同行,這顯然沒有道理。音樂家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一般人想收藏到喜歡的東西都必須眼明、果決、手快。
眼明是必要的,很多平時對藝術沒興趣的人,讓他在兩三件作品中分辨好壞,根本沒有感覺無從下手。手快就是左右手都插在口袋裡,一手摸摸看還有多少錢,另一隻禁足在口袋裡避免衝動。一但果決確定買得起,手就要趕緊從口袋裡抽出來向畫廊或畫家表達你要收藏的決定。眼高手低買不起也沒甚麼遺憾,足以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對的,也祝福那個得到的人。每個人對美有不同的偏好,熱門的美爭先恐後,冷門的題材比較沒有人搶。
和旅遊一樣,我喜歡冷門的沒有人的地方,不然就得比別人早到,我拍完照要離開了別人才來。向作者說這是很棒的作品,畫廊不會喜歡聽,他代表可惜我買不起。
四十年前就喜歡欣賞藝術,眼高手低,否則我也可以成為一個收藏家,畫廊是我經常閒逛的地方。我認為台灣的藝術市場太狹窄,藝術家久久開一次個展,平時好像沒有舞台,感覺畫廊壟斷了通路。尤其是台北市房價如此的高,靠個展抽成存活的畫廊生存也很困難,愛畫人、畫家、畫廊三者之間,缺乏經常性存在而且平穩可信賴的流通管道。長遠來說這對三者都不利。畫廊應該扮演更多的角色,也分擔教育任務,培養藝術市場未來的客人。
如果我是藝術家,我會呼籲召開一個【如何從根本活化台灣藝術市場】的研討會。昂貴的大型藝術博覽會,比較適合向國人推薦國外藝術作品。
活化藝術品的流通才能培養、開拓和容納更多的藝術家和收藏者。新人沒知名度想進畫廊很難,展期內賣不出幾張,再高的抽成也無法滿足畫廊的開銷。台灣藝術市場的萎縮已經像人口老化一樣,是無可避免的。這個說法不涵蓋專買外國藝術品或從拍賣場購買,以投資為取向的那些人。想靠收藏赚錢,還不如多消費,多拿發票,仔細對獎。也可以到非洲或緬甸掏金挖礦。以前台灣太貧窮,花錢在藝術品上簡直是浪費,塑膠大王家裡可能擺的是永不凋謝的塑膠花。當然還是很美,不增值也不浪費。
以前寫過一則【藝術生活化】https://www.peopo.org/news/299181
主張如果有一點生活剩餘的錢,將買名車名牌包或上酒店養小三的錢轉移購買可以【增添生活氣氛】的藝術品,讓藝術生活化比較實際,每天欣賞時的享受也是增值。國外有藝術品出租,這在台灣恐怕行不通。專營非洲部落藝術的小巴廊,每年會舉辦一個交換展,不標價不買賣只憑個人喜好交換藝術品,好玩,而且越辦越成功。
藝術喜好因人而異,藝術的價值和畫廊標訂的價格無關。藝術品的價值是由收藏者決定的,收藏者對作品越尊重,他的價值就越高。
在網路上介紹了我的第一次,第一件600元的藝術收藏。https://www.peopo.org/news/300039
還特地再拍了一些特寫,在臉書上讓大家一起來欣賞。 https://www.facebook.com/felix.tpe/media_set?set=a.10208407032191170.10…
藝術家賣出一件作品,應該要像嫁出去的女兒尋獲一個好的女婿那種感覺。我相信作品能夠受到如此的尊重、重視和喜愛,任何作者都會感到欣慰。作品高價賣出,作者當然高興,但是將女兒許配給豪門大戶成為倉庫裡的其中一件,卻沒有幸福的婚姻,作者一定也會有鮮花插牛糞的感慨。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8-07-0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