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傳統釉藥技術 因化學而重生
【記者許祐誠、陳則安、葉炴廷/新北市報導】傳統的釉藥技術,因為傳承缺乏科學知識,後人無法做出,再加上台灣不重視陶瓷工程,正面臨失傳的危機。一群人創立「新北市陶瓷釉藥研究協會」致力於推廣釉藥,身為協會靈魂人物的李松萬,則在裡面擔任講師,希望傳遞正確的化學知識,培養學員調配釉藥的能力,協助台灣陶瓷產業轉型。
千年傳統釉藥技術 面臨失傳危機
「釉藥」就像是陶瓷的衣服,可以幫助素面陶坯脫胎換骨,如果是獨門配方,通常價值不斐。不過隨著時間流逝,釉藥依舊是珍貴的傳統工藝,卻面臨後繼無人的處境。「以前的老師父只是會操作,如果出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決。」李松萬點出,傳統老師父都是倚靠經驗做出釉藥,因為缺乏化學知識背景,所以只要製作陶瓷釉藥的過程中出差錯,往往無法找出問題點,產品的失敗率很高。
「為什麼很多釉藥都會失傳,就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去調整,不是不能再現,而是因為原料不一樣了。」新北市陶瓷釉藥研究協會創辦人之一的林瑞龍這麼解釋,他以前遇過一位父親是鶯歌有名的老師父的學生,當時他問學生:「為何不跟爸爸學技術就好?」才得知老師父當年的配方,現在已無法呈現當年美麗的色澤,老師父也束手無策。
素面陶坯只要在釉藥的點綴下,也能變為價值不斐的陶藝品。攝影/許祐誠
致力傳授釉藥知識 鼓勵學員做中學
協會為了傳授製作釉藥的正確知識,推出「初階」與「進階」兩門課程,幫助各行各業的學員,都能踏入釉藥的領域。在初階班的部分,先教導學員認識及製作釉藥的材料,引導學員入門;進階班的課程,則會進一步教導學員瓦斯窯的結構與使用方法,並設定一種顏色為主題,例如鐵紅釉、青瓷等,透過新三角配料與新四角配料法,調配礦物成分比例,做出成分深淺不同的釉藥,讓學員體驗釉藥的變化及用色之美。
「窯燒設備不同,或是不同廠商賣的礦物材料成分有差異,燒出來的釉藥顏色就會不一樣。」這是林瑞龍認為陶瓷的釉藥技術最有趣之處,因此,協會的教學主旨在於傳授化學知識,了解每個成分在釉藥裡頭的功能,未來學生遇到釉藥的問題,也有能力可以自己做調整。
沾滿不同成分比例的釉藥試片,在陽光下呈現美麗的色澤。攝影/許祐誠
因為上課地點位於鶯歌,不少外縣市的學員每次上課都要花數小時的車程。來自苗栗的邱乙婷姊弟倆,直盯著眼前裝滿釉藥的陶瓷品,小心翼翼地為素面陶坯上釉。邱乙婷與弟弟邱貫庭目前接手爸爸的陶藝工作室,但由於釉藥材料、窯燒設備相當複雜,父親所能傳承的技術有限,兩人時常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燒窯,耗費的燃料相對也更多。
參與協會課程後,邱乙婷開心地說:「在這裡學到基本窯爐學和氣壓對於窯爐的影響,現在有能力可以自己調整窯爐狀態,燃料使用減少,成本自然也會降低。」邱乙婷分享,因為協會老師李松萬有化工背景,跟一般從興趣轉做職業的老師父有落差,能學習的也較多。她也說,現在的目標是把釉藥調得更穩定一些,未來可以嘗試添加在產品上。
邱貫庭把素面陶坯分別塗上不同的釉藥。攝影/許祐誠
不過,想要製作釉藥配方,就需要使用配方公式進行複雜的化學計算,有鑑於學生對於傳統公式的反應常是「一個頭兩個大」,李松萬下定決心想創出一套方法,讓喜歡釉藥的人可以參考原料成份,即可做出釉藥配方。這套公式就是「新三角、新四角配料法」,也是協會目前的教學教材。
除此之外,李松萬對燒窯技術也頗有研究,因為年輕時曾買了一個中古窯,想練習燒窯卻沒有師父可以請教,他說:「靠自己努力,一有時間就到台北車站附近的圖書街,找燒窯的相關資料。」憑藉著一顆追求「為什麼」的心,李松萬順利地把燒窯科學化,解決燒窯技術上的困難。
利用三角配料法做出的釉藥配方,顏色變化會以三角形呈現。攝影/許祐誠
金釉獎 培育創新人才
隨著陶瓷產業的沒落,市場上有超過八成的陶瓷來自中國,且比起中國大陸擁有十所以上的陶瓷工程學院,台灣連一所都沒有,李松萬擔心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後,台灣可能要到中國大陸學習技術。
此外,李松萬認為台灣政府、業界一向把陶藝當作藝術的一種,所以陶藝競賽的評判標準,都以評審的藝術眼光為主,卻忽略釉藥製作的難易度。因此,新北市陶瓷釉藥研究協會二〇一八年舉辦的第一屆「金釉獎」,就試圖打破傳統「藝術美」的標準,以釉藥製作的難易度為評選的重要關鍵,李松萬肯定地說,「只要釉藥顏色有突破性,分數就會很高。」比起釉藥的顏色或花紋精美,金釉獎更是在挖掘釉藥創新的作品及人才。
傳佈台灣 推廣釉藥不遺餘力
雖然推廣知識普及,相對釉藥製造商的配方價值就可能會下滑,不過,李松萬認為製造者「不應該怕,更應該要上進」。
隨著協會日漸壯大,除了定期上課,舉辦展覽展示學員作品外,在中南部學生達一定數量後,協會也計畫成立分部,分派師資教學。現階段,協會則透過申請勞動部產業人才投資計畫的經費,減輕學員部分負擔。
協會目前也著手規劃出版釉藥專書,想將「新三角、四角配料法」發揚光大,讓任何人都可以簡單地學習調配釉藥配方。李松萬現階段也計畫將學員的製陶成果與茶藝公司合作,把台灣高品質、高單價的陶藝品出售到國外,售價往往是便宜陶藝品的幾十倍,他認為「只要把品質顧好,是可以生產的」。
除此之外,協會更與科技大學合作,由科大邀請協會中業師定期到學校授課,希望將釉藥推廣到大學。推廣至今,參與成員漸漸多了年輕人,越來越多人關注協會的臉書社團,近年協會招生也更穩定,林瑞龍肯定地說:「經過五年的經營下,我們慢慢地推廣出去,經營一定會越來越穩定。」
採訪側記
從李松萬老師的口中得知,很多學生每個禮拜遠從高雄、花蓮來鶯歌上課,這才了解到台灣的陶瓷釉藥教育多麼的不普及。不過,從這裡能體會到,李松萬老師就是憑藉這股積極向上的精神,才能不畏萬難,堅持走著自己的陶瓷路吧。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