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難忘小時候最美味零嘴 金門口中的粿乾

2018/02/19 00:35
6,21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小時候的零嘴!盤子上裝的東西,並不是一道菜」。金門離島文教協會前理事長,現為金門縣政府北區服務處主任陳再旺表示,它啊,可是我們那個年代的零嘴,金門人口中的「粿乾」。

陳再旺說,逢年過節,媽媽們都會蒸發粿來拜拜,沒吃完的發粿,就切成片狀,放在屋頂上,經過陽光曝曬後,然後裝入餅乾盒裡保存,嘴饞的時候,就打開來吃,口感酥酥脆脆的,是小時候最美味的零嘴。

陳再旺感性地說:感謝秀治學妹從家鄉回來,特別帶了一些分享予我,真的非常感激,因為這一味,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嘗到了啦!提起「粿乾」可說是地區四、五年級以下的人的最愛,也是昔時金門地區令人懷念的零嘴之一。

早期戰地金門地區生活貧瘠,在地鄉民平日衣食甚為寒傖簡陋,由於物資匱乏,正餐之外的零嘴或點心,通常是就地取材、或是傳統小吃零嘴,如貢糖、炸春捲、卡車餅、烤酥等等,成為在地鄉民家家戶戶一年四季必備零嘴點心,但有一種獨特零嘴是配合季節性或節慶才有的,那就是金門口中「粿乾」,是金門在地每天早、午飯後的點心,幾乎是那個年代零嘴,人手數塊的「粿乾」,啃在口裡,再配上開水,可把肚皮給撐飽;在那早期物資匱乏、經濟不富年代,實在稱得上是物美價廉又方便的零嘴了。

據悉,經過大自然日頭曬乾而來的「粿乾」,吃起來香脆不膩、耐吃有味,簡直美味至極!是金門鄉民平日上山下海幹活,或作早餐後、下午時分的最佳零嘴點心;鄉民常常會隨手抓取幾塊「粿乾」放入隨身口袋,當作伴手行;拿起一塊「粿乾」放入口中咬食,聽到「喀嚓」清脆聲,在口中細嚼慢嚥,鄉民形容是「粿味四溢、齒頰留香、越嚼越有勁味、甘甜滋味充塞口中、食之不厭」。

追根究底,原來這「粿乾」是由「膨阿粿」(發粿)切成薄片,經數次日曬曝乾後形成的;鄉民用著蒸籠盛裝而蒸熟後的「膨阿粿」,更顯現那黃澄澄、金黃色澤;加上經發酵後,其表面飽滿怒放花色、圖騰,以及爆出龜裂紋路,著實令人歡喜、激賞不已!充滿溫馨圓滿踏實感,洋溢著對崇敬節慶日或神明,寄予無限祈願與期待!

「發粿」又叫發糕,客家語稱之為鉢粄、發粄、碗粄或起酵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華南地區、港澳、臺灣、浙江、印尼及馬來西亞一帶,是傳統過年的食品,亦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發粿」諧音發財、高升,客家人稱粿上裂痕為「笑」,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即代表新的一年運勢越好的象徵。

因此「發粿」蒸得是否夠「發」,就更顯得特別重要。維基百科有這樣敘述「..蒸熟的發粿會因為在蒸煮的過程中,使發粿高出碗面且上方表皮脹裂,呈十字或不規則型的裂痕。」傳統民間判斷發粿發的好壞是否,主要看其表面之隆起、龜裂,龜裂紋路愈是深,表示愈發!象徵要發財、發丁,以及家運、事業發達起來似的。

吃過金門「碰粿」(發糕)的人, 幾乎都會對金門發糕獨特美味感到「驚為天人」!的確,金門發糕和其他地區的發糕滋味有所不同;「膨粿」是金門地區專有常見的發粿「膨粿」,加了營養豐富的地瓜,用白殼為酵,與其他地區米漿製的發糕有所不同,金門鄉民也稱呼「膨仔粿」(發粿),其製作材料有麵粉、地瓜、砂糖,再加入適量白麴(通常12斤麵粉約需1斤白麴作為酵母,作為發酵)、水等。

陳再旺說,在金門鄉民應景祭拜之餘,若家中有過剩吃不完的「膨阿粿」,為防發霉因而蹧蹋糧食,就會將「膨阿粿」切成大小相同似的薄片,一起鋪排放在篾簟,經2、3天的太陽日頭的曝曬,這曝曬乾燥後的成品,就是金門鄉民百吃不厭的「粿乾」;鄉民將曬乾的「粿乾」,作為日後招待客人及全家大小的最佳零嘴點心了。 (照片由金門縣政府北區服務處主任陳再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