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解說草根與專業性的匯流---2005「解說、義工、NGO」研討會

2007/07/17 11:47
2,45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講師:陳維立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是陳維立,維持獨立。我知道因為我這個名字非常男性化,所以常常被分到男生宿舍。不過現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本人本尊!

就像剛剛蔡老師介紹的,我是八二期的墾丁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生態學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Everything is connected with everything else.」萬物相連。我們人生當中也許是因為興趣,也許是因為姻緣,也許是因為使命感,讓我們全部都連在一起了。所以待會兒的演講,如果對各位有幫助的話,那真的要謝謝村長。現在他有另外一個藝名叫做穿山甲。所有的事情都要謝謝村長,還有荒野夥伴們的幫忙。

剛才Dr. Morgan在跟我們勉勵的時候,就說是不是理事長,看了他的講稿,才講了這麼好的引言。我要說明一點是我沒有看Dr. Morgan的講稿,我沒有抄襲。不過很高興的是大家的主題都可以串連。今天要跟大家主要分享的是解說專業,也就是在美國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從1994年一直到今天,他們整個解說成型的過程、學程,以及他們所面臨到的挑戰。我們會討論到由美國國家公園署所發展的IDP (Interpretive Development Program),也就是師大環教所的同學王喜青在他碩士論文中所討論的主題。當時他將IDP翻譯成「解說發展方案」,這與「解說發展計畫」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我現在將使用「解說發展計畫」來表示IDP。

我們將會討論到在IDP裡面的一個101模組。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如何增進解說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也是呼應剛才Dr. Morgan講到的,我們除了需要有對於大自然的知識,還要有對於土地的熱愛,以及行動力。當荒野,或者是其他草根性的組織要發展或是進行各種解說計畫時,如果我們能使用這個觀點,就好像是買一本食譜一樣。

看到一道很好吃的美國菜,思考看看如何擷取它好的部份,如何針對不好的部份做修改,讓它變成一道道地的台灣菜。這就是台灣菜特色,不管是墨西哥菜、越南菜、台菜、川菜,又有當地味道,又有台灣特色。今天我們不是在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但是我們是想要知道怎麼樣從這樣一個案例,學習或是吸取一些經驗,將這樣豐富的內容重新調理出一道適合台灣人的佳餚。當荒野碰上IDP會有什麼樣的火花呢?接下來,我就是用這幾個主題來跟大家討論。

一樣解說兩樣情。專業解說員在美國的成功之處以及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在台灣的草根解說員可以碰撞出什麼樣的機會呢?我準備了一個投影片,讓大家來看看美國解說員的生活。

從剛才三分鐘的投影片中,大家可以看到美國解說員各種風貌的生活。現在我想花幾分鐘的時間,讓大家用腦力激盪的方式,對美國國家公園署解說員的特色做一個描述。然後我們再來將它與台灣草根解說員做一個比較。

美國解說員                                        
*都有穿制服,代表組織形象                 
*近距離的跟遊客互動                 
*年齡層很廣                            
*各個種族的人都有                    
*企業形象不同,硬骨子、親和力強
*每次服務的小組人數不多
*服務人群廣泛、種類多
*解說場域很多,從海邊潮池的觀察到室內示範性質的解說
*解說會針對不同需求的遊客,特別是長期被社會忽略,或者是
  不被重視的身心障礙者

台灣解說員
*自願的、義務的
*沒有制服
*機動性很強、有創意
*沒有一套完整的訓練學程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專業解說員在美國顧名思義就是他們是領薪水的,他們是為一個組織或機關,例如美國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 (Golden Gate),或是黃石國家公園工作。他們同時也代表這個組織或機關。所以如果這個組織的整體任務是要達到保育、提供遊憩經驗,這些五湖四海、各式風貌的解說員,不管是上山下海,不管遊客的年齡層怎樣,都是要達成組織的任務和精神。說的更白話一點,解說員就好像是大家庭中的一份子,為了要光宗耀祖一樣。

剛才各位夥伴也分析了,美國解說員在訓練上面,是非常有條理的。也許在照片當中各位可以看的出來,有一些解說是針對兒童的探索,有一些是針對學校的學程,有一些則是在步道或是遊客中心接受遊客的詢問,還有一些是針對特殊的族群。看起來似乎條理分明,架構性強。而且剛才有幾位夥伴明顯的說出美國解說員的族群、年齡、性別、信仰等等,都是非常多元化。再來就是他們整體得到的訓練機會較多,而能夠一步一步的促進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力,以及執行的技巧等等。至於解說員在台灣,我也做了一些初步的觀察。

在台灣,解說員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某個團體非常的熱愛,而做出非常多的付出。也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玩家性質的。可能今天在這個組織蜻蜓點水一下,明天就到另一個組織;星期一是荒野,星期二是動物園。所以可能有非常忠實或是不忠的狀況,根據的是自我的興趣,而不是某個組織團體的任務。另外,像純如剛才提到,台灣的解說員是非常有機,機動性高,眾志成城,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很快的行動,然後尋找各種的機會,來達成階段性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大家好像是慈善事業一樣,自己花時間、花錢,甚至全家大小一起來參加。這些是我的一些簡單的觀察。

雖然大家看到的美國解說員,似乎非常的叱吒風雲,似乎有很多的經費來支持,但是他們其實度過了一段解說的黑暗時期。在八零九零年間,因為各個機關的財政被縮減,所以很多的情況都需要一套志工制度,靠志工來服務。

政府組織提供各種不同的機會,給來自不同地方的志工,比方說露營區的管理,或者是人文科學的研究,機會都是非常多元化的。甚至在聯合國,因為財政的縮減,以及預算的刪除,也向志工討救兵。所以如果要靠專業的解說員,各個機關會難以生存。因此,美國解說員在國家公園的現狀,就是他們盡量從專業著手,提供很多很多的學程,並和民間的義解合作。就連聯合國,在他們2015年的長期計畫中,也把義解參與環境的永續力提升到較高的順位。

在美國解說的黑暗期裡,出現了像剛剛所提到的羅生門,大家對解說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傳統的看法討論到解說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解說促成認識,認識促成了解,了解促成保育行動。但是由於大眾對這種想法有疑問,因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論點。

第一個:解說科學論,強調科學數據重於一切。譬如說在解說的時候,把圖鑑拿出來,或者是提及西元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情,強調科學的數據、知識,還有統計資料的結果。另外一種稱作解說工具論。在剛開始的時候,許多政府機關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討論解說是否就是一種工具,其目的是要達成這個組織想要宣導的政令。另一派的說法,叫做解說教育論。

這個是教與學的拉鋸戰。基本上就是把遊客看成是有百分之百的學習意願,有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採用教學的態度,認為一些議題和觀察都只有一個答案。並希望在整個解說之後,得到的答案都是標準答案,或是可預期的結果。此外,還有一派是解說大師。這些解說大師們,通常口才都非常好,辯才無礙,幽默風趣,常常在解說活動中事先埋了幾個伏筆。譬如當解說到了什麼地方,或是到了什麼景點之後,就把伏筆說出來,讓觀眾哈哈一笑,掌聲此起彼落。在這樣個狀況下,得到的好像非常正面,但是意義,或是因果的關係,在笑聲之中,也許就被淡化,被放到其次了。

所以,要如何突破解說的羅生門,或是解說的迷霧森林;怎樣提供遊客非常豐富的經驗,使他們對於資源開始關心、關懷,並開始有行動,是美國國家公園署IDP要尋找的途徑。怎樣提供非常有意義的解說經驗,怎樣讓遊客產生愛,關心我們的資源,必須是要發自於內心的。關於這個,我要從Buffet和排骨飯說起。

在美國的時候,我是一個窮留學生,所以每當段考結束,或者是遇到一件很值得慶祝的事情的時候。大家就會一起去吃Buffet。有人說,Buffet就是「不肥」,吃了以後其實是不會肥的。另外的人就說,Buffet應該是「包肥」,吃了以後保證會肥。為何大家都喜歡Buffet,IDP的說法是,Buffet提供了很多的菜餚,非常多元化的選擇,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或是今天的心情、醫生的建議,來選擇自己合適的菜餚。講白一點,就是提供很多解說的機會和資源,準備一套套的;有的口味濃,有的口味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