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逐步東行》 走進樸實的竹東小鎮

2017/06/22 20:00
5,863次瀏覽 ・ 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記者王薏慈、簡琬真、林容伊/新竹縣報導】竹東或許不繁華,卻是《逐步東行》最想記錄的地方。竹東國中美術班學生賴榆蓁覺得竹東是一個安靜又充滿人情味的地方,左鄰右舍會相互照應生活;邱紫嫻覺得跟搬家以前的生活相比,竹東是一個便利的地方;謝宛庭則因家裡開早餐店而覺得竹東是一個油膩膩而最熟悉的地方。

照片

竹東國中美術班老師彭雅芳與學生共同製作第四刊《逐步東行》。 攝影/簡琬真

 

想說的更多 《逐步東行》因而產生

「很多朋友來竹東旅行,可是都不知道怎麼玩起。」竹東國中美術班老師彭雅芳說,於是美術班學生用插圖的方式,畫了一些竹東有名的景點,像是早期婦女聚集洗衣的洗衫坑以及竹東第一個天主堂,做成一份溫暖質樸的地圖,放在各景點處讓遊客自行取閱,一千份地圖很快就被拿光了,大家開始想「除了地圖還可以做些什麼?」因為想說的更多,不論是用插畫、文字或攝影的方式都想要向大家介紹竹東,於是可以集結這些東西的《逐步東行》誕生了。

「一開始跟學生說的格局就很大。」彭雅芳老師說。《逐步東行》不是校刊,它不侷限在學校,而是企圖走出學校,突破這個框架,不僅是讓外地人認識竹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在認識自己的家鄉,或許是因為大多學生從小就在竹東長大,距離太近反而看不清家鄉的樣子,於是彭雅芳老師請了學長姐回來,帶著學弟妹們到其他縣市走走,感受不一樣的風情,在新竹市快速且嘈雜的步調,學生反而感受到竹東的寧靜與悠閒,以及回到竹東一抬頭就有不被大樓切割的大片藍天,這個經驗不僅促成了學長姐回來帶領學弟妹的機緣,也讓寒暑假多了不同的體驗。

照片

《逐步東行》清爽簡單的封面設計讓人眼睛一亮。 攝影/王薏慈

 

黑板上滿滿的字 串聯成主題

二〇一四年創辦第一期,《逐步東行》在每年十月出刊,今年正籌備第四期中,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會開設不同的課程,做許多在制式教育下較難接觸到的部分,例如體驗在地產業,或是邀請黃勤真、劉玟秀等畢業的學長姐回來分享經驗,接下來學生會討論主題,用文字、攝影、插畫來深度紀錄竹東,並在發行過程中傳遞竹東的美好。

每一次訂主題會議,都是大家坐在一起,丟出不同的想法,黑板上寫有滿滿的字,逐漸串聯成當期的主題走向,再讓這個主題架構成為小組作業,讓大家去分頭訪問、寫稿、攝影,看成果如何再慢慢調整方向。

學生巫禹彤提到參訪桔子醬的製作過程,覺得非常新鮮。「竹東產出的桔子醬非常有名」彭雅芳老師回憶當時參訪正面臨過年的忙碌時刻,儘管老闆阿金姐趕工著禮盒,仍騰出時間為學生上課,讓他們覺得非常感謝;學生參訪大林製藥廠時,本來不對外開放的老闆竟一改常態的答應讓學生進去參訪,也許是這股濃濃的人情味,讓《逐步東行》更具溫度。

照片

彭雅芳老師說起《逐步東行》其中的使命就是去記錄已經消失、或是快要消逝的人事物,留下這些身影與回憶。 攝影/簡琬真

 

乘載連結的活水 學長姐回來帶學弟妹

「這個團體是一直連接著學長學姊的一個很好的制度。他會一直傳遞下去,這個東西很難。」彭雅芳老師說,人與人的連結是最困難的,加上做刊物這件事情是無償的,沒有服務時數、沒有記功嘉獎,有的只是大家對這份刊物的認可,當學生感受到站在台上是一件驕傲的事、或是得到認可,這份榮耀與喜悅能成為動力,推動他們進來茁壯刊物。

「當賦予這些國中生一些任務的時候,他們就變得無限大。」彭雅芳老師說。《逐步東行》這個舞台,可以展現學生在攝影、文字、插畫的特色,在宣傳活動中也讓學生自己走出去,與外界介紹分享自己的作品。學生們開始會想向外申請經費,靠團隊的力量撐起刊物,盡量不倚靠學校資源。

照片

「學生看到學長姐站在台上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情,這個東西被大家認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他們想要就會進來。」是這份榮耀帶著《逐步東行》一步步向前走。 攝影/王薏慈

 

《逐步東行》漸漸不僅是一本刊物,想說的話更多,想做的事也更多,於是著手進行其他活動,除了原本的刊物系列,還有小鎮文創以及環境行動,對外為竹東設計文創小物,例如為中央市場繪製插畫製作紙膠帶,讓傳統市場展現不同風貌;對內的環境行動則在社區進行彩繪,也在學校與「讓階梯快樂」團隊合作,美化校園階梯,讓走的人也快樂。有一次為了爭取鎮內一塊小小綠地不被拆除,而在附近的圍籬上畫了兩隻小貓在玩耍,為了告訴大家,這裡是一個多麼寧靜自在的地方,希望能夠不要拆除。

紙媒逐漸式微,「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做這些事情去留下這些東西。」《逐步東行》記錄了在竹東國小前的一座天橋被拆除的過程,許多學生常走的那座天橋,因為過於老舊而被拆除,於是學生拍照記錄天橋最後的身影,也拍攝一家在天橋下乘載很多竹東人的回憶的煎餃店,刊登在《逐步東行》,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曾經還有過這些回憶。

《逐步東行》乘載老師與學生的心血,用自己的能力為家鄉做更多事,將生活在竹東的幸福傳遞給更多人感受。

 

延伸閱讀

WUTALK 一起「話」台南

風土痣 風土事物的不同姿態

九五二 來自蘭嶼的密語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