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養生先養身,讓身體反璞歸真

2017/06/08 14:20
2,20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當科技更進步、當人們越長壽、當收入越來越高,腳步越來越緊湊,是否會忽然發現,大家都有些「老毛病」,也許是焦慮、也許是過敏,或是隱隱約約的頭痛、骨頭酸,其實這些都不算是病,而是一種進入文明社會的副作用,【日日心塾】邀請到生物醫藥專家王家瑞老師,談談他的養生之道,以及從養生中學習到的生活態度!

王老師大學時期是學基礎醫學出身,而後卻對「生物醫藥」(後簡稱生藥)產生莫大的興趣,因為他發現不同地域都有屬於當地的醫藥史,如他曾到青海學習西藏傳統的礦物藥,這些植物或礦物,甚至是生物,其他地區難以取得,但對當地人來說,卻是最適合的「藥」。其實台灣也有很多這樣的「生藥」,過去多稱為偏方,如王老師就曾經用五味子水暫緩難以忍受的牙痛,台灣人也習慣將這些「生藥」作為輔助食材一起煮食,以調節身體適應多變的天氣。這些「生藥」的種類遠遠超出黃帝內經中所記錄的中藥類別,它的多樣性、歷史淵源,如何因地制宜的運用……,多種多樣的課題讓王老師感嘆,想研究的太多,只好一步一步來,今年六十歲的王老師與這個資訊共享的大數據時代無縫接軌,如何判讀這些龐大的數據流,追溯淵源、串起脈絡,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

照片

現代養生術第一招:調身體不能講求效率

從台灣來看,現代人看醫生的頻率很高,王老師說:「其實是因為看醫生太方便了!」這個社會太講求效率,無論什麼病痛都講求馬上見效,但快速的刺激對身體來說或多或少都是一種化學或物理的干預,王老師的飲食大都順應節氣,五月該吃粽子、臘月該吃臘八粥,要預約明年的健康,今年要先做好功課,唯有一步一步慢慢來,透過體內食療,搭配體外時節變化循環調節,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身體平衡!其實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食用以不同的原料與烹煮方式的食物,都會產生變化,面對複雜精密的人體,王老師思考的不只是效率,更是未來整個身體健康的通盤考量,「用藥就像用兵,每一味的輕重緩急都有講究」王老師用科學的思考邏輯掌握規律,也讓後人能夠在堅實的基礎上,繼續前進。

現代養生術第二招:運動秘訣在於章無定法

除了運用飲食調節身體外,運動也是大家常說的保健方式,對於運動,王老師也有自己的觀點,其實每個人、每天的身體狀態都非常不一樣,若今日血糖低,可能就不適合大量運動,若身體狀況好,也許就能延長運動時間,所以「運動,是章無定法的」,需要依每個人的每日身心狀態而調整,王老師領略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他建議大家可以飯後散散步,走到腦中思緒清空,會忽然發現很多平常沒發現的美好風景。

現代養生術第三招:找到樂趣,學習無境

王老師潛心研究「生藥」四十幾年,他說也許是因為執著於宇宙無限的知識與奧妙,想要學習和發現更多事物,卻又了解人類的身體壽命有限而感到恐慌,於是他比他人更注重養生。王老師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夠重新解讀古本,串起各地域使用生藥的脈絡,將研究的成果完整的傳承給下一代,「不是使命而是一種樂趣,不管是運動,或是研究,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才能做得長久。」他從養生中學習到,不管是甚麼領域,它的學問都是探索不盡的,只有真心想要解決問題、想了解更多新知,才能像王老師一樣,擁有四十幾年熱情不滅的學習態度!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